雁門關簡介![]() 風雪雁門關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2001年,雁門關(長城/雁門關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與函谷關、仙霞關、劍門關并稱中國四大古關口。 雁門關歷史雁門山因兩山東西對峙,其形如門,飛雁出于其間而得名。雁門關高踞雁門山上,為“天下九塞”之首(《輿圖志》“天下九塞,雁門為首”),扼守著山西南北交通的要沖,切斷了塞北高原通向華北的一條重要通道。它的東面連接紫荊關和倒馬關,西面連接寧武關和偏關,均為明長城(內長城)上的重要關隘。 戰國末年,趙武靈王修筑長城,設置雁門郡,命李牧常駐以防匈奴的進攻。南北朝時西陘關為“北庭三關”之一。唐代設立了關城,防止突厥南下。元代時,雁門關逐漸廢棄,關城被毀。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吉安侯陸享修復了古西陘關,又在關址以東5公里處新筑了關城。此后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和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都對關城和附近的長城段進行過較大的修整。 在中國歷史上,雁門關一直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線要塞,許多名將在這里建立了不朽的功業。趙國李牧曾誘敵深入,大破匈奴十萬余騎。漢朝霍去病、衛青和李廣先后由雁門關出兵,北討匈奴。隋煬帝被困雁門關時,李世民獻策用疑兵之計退去了突厥軍隊。唐末,沙陀(西突厥的一支)貴族李克用攻克雁門關,奠定了后唐的基業。宋朝時,楊業和楊延昭父子都曾鎮守此關,與遼軍展開多次鏖戰。 關城雁門關由關城、甕城和圍城三部分組成。關城城墻高10米,周長約1公里。墻體以石座為底,內填夯土,外包磚身,墻垣上筑有垛口。 關城的東西北三面開辟了城門。門洞用磚石疊砌,青石板鋪路,門額位置上均鑲嵌了石匾。東門門匾鐫刻著“天險”二字,門上建“雁門樓”,為重檐歇山頂建筑,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周設回廊。西門門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門樓為楊六郎祠。北門其實是甕城的城門,門額書刻“雁門關”三字,兩側鑲嵌對聯“三邊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目前東西門樓都已被毀,北門也坍塌成了一處豁口。 雁門關的圍城隨山勢而建,周長5公里多。城墻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圍城以外還筑有3道大石墻和25道小石墻,起到屏障的作用。
|
|
來自: 百草園1234qwer > 《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