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樊燮去長沙謁見撫臺大人駱秉章,駱秉章讓他去參見左宗棠。樊燮不知利害,參見的時候沒有請安,并且振振有詞:“我乃朝廷正二品總兵,豈有向你四品幕僚請安的道理?”
左宗棠大怒,起身一腳踹翻了樊燮,還高聲罵道:“王八蛋,滾出去。”
兩個都有脾氣的人互不買帳,惹出了一場大風波。
不久,樊燮因營私舞弊被駱秉章上折參劾,咸豐帝下旨將樊燮就地免職。樊燮認為是左宗棠公報私仇,在背后搗鬼,向官文申訴。官文火了,也向咸豐帝上折參劾左宗棠,說左不過是個幕僚,卻仗著駱秉章的信任,把持湖南軍政。
在大清朝,幕僚干政可是官場大忌,因此咸豐帝覽折大怒,要官文查辦左宗棠,并下密諭:“左某如果有不法情事,即行就地正法。”
事情鬧到這個地步,左宗棠的生命岌岌可危,左宗棠不當回事,但把賞識他的人急壞了。
左宗棠素有才名,林則徐當年從云貴總督的任上回鄉,路過長沙,在湘江的小船中與左宗棠徹夜長談,兩人對于治理國家的根本大計,尤其是關于西北軍政的見解不謀而合。林則徐將他在新疆整理的資料和繪制的地圖全部交給左宗棠,并說:“將來東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非君莫屬。”臨死之前,令次子林聰彝代寫遺書,向咸豐皇帝一再推薦左宗棠為“絕世奇才”、“非凡之才”。
這樣的一個大才,豈能因為一件小事就廢了?在京湖南籍官員全力營救,三品文員潘祖蔭在奏折中說:“天下無一日無湖南,湖南無一日無左宗棠。”曾國藩也在鎮壓太平天國的前線寫奏折替左宗棠求情。咸豐帝這才改變了主意,叫左宗棠前去曾國藩處“襄辦軍務”。
左宗棠算是躲過一劫,但這樣的兇險實在是咎由自取,毫無必要!
02
左宗棠因為脾氣差點丟了命,還有的人因為脾氣差點丟了江山。
劉邦和項羽本是反秦的好基友,劉邦趁項羽與秦軍主力在河北決戰的機會,趁虛占領了秦的首都咸陽,項羽相當不滿,差點在鴻門宴上結果了劉邦。后來違反“先入咸陽者王之”的約定,自封為西楚霸王,都彭城;封劉邦為漢王,都南鄭。
劉邦不甘心,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殺了回來,占領了關中,并東向與項羽爭奪天下,卻是屢敗屢戰,一籌莫展。
這個時候,韓信攻占了齊國,派人過來對劉邦說:“齊國和楚國交界,我的權力太小,齊國人不大服氣,一定要有個大官鎮場子才行,請大王封我個假齊王吧。”
劉邦一聽,火冒三丈,老子正被項羽打得灰頭土臉,你奶奶的不趕緊過來幫忙,反倒要起官來了。一拍桌子,大罵:“我被困在這個地方,天天盼望快來幫我,你倒想自立為王!”欲派兵攻打韓信。
此時在一旁的張良、陳平急忙踩劉邦的腳,劉邦不愧是個厲害角色,馬上醒悟,大聲說:“我為什么生氣?韓信這小子為什么讓我封假王?要做就做真的,帶上我的封印,封韓將軍為齊王。”于是派張良帶著王印到齊國封韓信為齊王。
當時的形勢,楚漢相持不下,韓信一連平定了山東、河南、河北等大片地區,實力雄厚,他向楚則楚勝,向漢則漢勝。項羽也派人游說韓信,游說韓信背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稱王齊地。如果劉邦不是受張良、陳平提醒,忍住了脾氣,忽悠住了韓信,使韓信率軍回援劉邦,天下事未可知也。
03
一個武士問一個老禪師,師父,請問什么是天堂?禪師眼皮都不抬一抬,輕蔑的說:“你這種粗人,也配跟我談天堂?”
武士大怒,嗖的拔出刀,把刀架在禪師的脖子上,呵斥道:“糟老頭子,老子宰了你!”
老禪師平靜地說:“地獄之門從此打開。”
武士大驚失色,立刻把刀收回鞘中,連聲向禪師道歉。
老禪師又平靜地說:“天堂之門從此打開。”
武士聽明白了,跪下連聲道謝。
儒家的經典《大學》也有言:“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粒?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所謂修養言行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自身陷于憤怒,則無法端正;陷于恐懼,則無法端正;陷于喜愛,則無法端正;陷于憂患,則無法端正。
正心的第一步,就是克制憤怒,克制脾氣。
正人君子要克制脾氣,黑幫大佬要想成功,也要克制脾氣。
相信很多人聽說過這句話:“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好脾氣有助于內心的平靜,正確的判斷形勢;有助于結好人緣,有更多的人幫助自己。
當脾氣上來的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千萬不可放出這個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