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西游記》讓大家記住了唐僧和三個徒弟,他們西天取經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由此,唐僧也就成了超級明星,無形中替真正取經的玄奘做了廣告,后來大家腦子中就形成一種概念,玄奘等于唐僧,唐僧既是玄奘。其實,在唐僧之前,就有一位高僧到印度取經,回來翻譯成書,為佛教在我國的傳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但這位高僧卻罕為人知,這是為何?說白了,這就是文化的大眾性,文化大眾性的穿透力使然。誰讓這位高僧沒有碰上吳承恩呢?那么說了半天,我們為誰鳴不平呢?他就是晉朝的高僧法顯。 法顯(334年—420年),俗姓龔,東晉司州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人,上黨郡襄垣(今山西長治襄垣)人。他是我國古代得道的一位高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旅行家和翻譯家。他的出家有些偶然,他有三個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擔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歲的時候,就把他度為沙彌(即送他到佛寺當了小和尚),到 20歲受比丘戒,成為正式的僧人。 佛教的發源地是在印度,經由印度傳入中國,到了法顯時代,已經約有三百年的歷史了。這時的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即從過去的基本上是送進來的階段向拿進來的階段轉變。當時漢地的佛教比較興盛,但問題也很多。首要的問題,就是信奉佛法的人,對佛家的戒律都了解得不多,即使有所了解,也不太重視,所以行為上就缺乏規范。還有的問題就是翻經佛經的多是外國人,對漢語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對中土的人文習俗了解不深,所以他們翻譯的經書在傳播時遇到一些障礙。再者就是很多經典尚未傳入漢地,很需要有人去印度本土取經。法顯很早就立下了要去求法取經的雄心,但是一直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同伴和合適的時機,他只能等。 這一等,就直等到了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那一年,法顯已經六十四歲了。六十四歲的法顯終于找到了幾位志同道合的伙伴,才勉強組成了一支西行求法的隊伍,他們從長安出發,向西北穿越大沙漠。法顯和同伴們克服了沙漠的千難萬險,到達蔥嶺,接著又翻越帕米爾高原的大雪山。翻過了大雪山,又要過小雪山。有的同伴,中途返轉了,有的同伴終于支撐不住,倒斃在暴風雪里。法顯收斂悲傷,繼續奮力前行。一路上,他隊伍的人數越來越少,但一個堅定的信念始終支撐著他,等他們到達心中的圣地天竺時,他們已經在跋涉途中穿越了西域的三十多個國家。 到達天竺,法顯就開始學習梵語,為翻譯佛經做準備。法顯在天竺各寺到處學習,學成之后,就開始準備歸國事宜了。但隨他去的那些同伴卻都不想回國了,因為在他們心目中,天竺是圣地,是佛法的淵藪,他們要盡其一生在那里研究佛法。但是法顯的想法和同伴們大不一樣,他知道他們來天竺的初心,他們不管是來這里研究佛法,還要把正宗的佛法帶回國,在中土發揚光大。因此,法顯做好了一切歸國的準備。 東晉義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顯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東歸。舶行不久,即遇暴風,船破水入。幸遇一島,補好漏處又前行。就這樣,在危難中漂泊了一百多天,到達了耶婆提國。法顯在這里住了五個月,又轉乘另一條商船向廣州進發。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風,船失方向,隨風飄流。正在船上糧水將盡之時,忽然到了岸邊。法顯上岸詢問獵人,方知這里是青州長廣郡(山東即墨)的嶗山。青州長廣郡太守李嶷聽到法顯從海外取經歸來的消息,立即親自趕到海邊迎接。法顯65歲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國,歷經十三年,回到國內時已經七十八歲了。 法顯在山東半島登陸后,又經過彭城、鎮江,最后到達建康(今南京)。 在南京接下去的日子,他就積極投入了翻譯佛經的事業,在東晉建康(今南京)的國家級大譯場道場寺,法顯和佛陀跋陀禪師一起,翻譯出了他帶回來的《摩訶僧祇律》、《涅槃經》、《雜阿毗曇心論》,百萬余言,并著成了一部后來名揚世界的歷史地理名著《佛國記》。在《佛國記》中,法顯詳細記載了他取經路上的見聞。這部書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義凈的《南海寄歸內法傳》一起,成了考證印度和西域歷史的重要依據。他在建康道場寺住了五年后,又來到荊州(湖北江陵)辛寺,公元422年,法顯圓寂于湖北辛寺,享年86歲。他翻譯的《涅槃經》,形成了佛學的一個主要流派——“涅槃學派”。 參考資料:《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 《梁高僧傳》南朝·梁僧慧校撰 |
|
來自: 369單行道 > 《陰符~六甲~遁甲~四門遁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