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里,作者給出了我們一個工具:便簽學習法。這個學習法是通過幾十萬職場人實踐過的最能幫助我們提高學習能力和得到知識的學習法。 這本書介紹的這種方法,真的顛覆了我的認知。我原來讀書的時候,總是會用筆,劃一些好詞好句好段,特別有感想的地方也會泛泛而談。比如這段講了什么,表現了什么這樣子。有時候也會摘抄一些好詞好句,特別能打動我的詩歌我也會原封不動地抄寫下來。抄下來就抄下來了,一般都不會再去翻動。直到我看到了趙周老師教的這種便簽學習法。 對于我們早已離開了學校的成年人來說,怎樣讀書才能獲得知識,獲得成長一直是我在追求的。在讀到《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之前,我真的感到很迷茫,我該怎樣去讀書學習?現在我隆重向大家介紹這本書里的RIA便簽學習法。 我為什么要向大家介紹便簽讀書法? 首先,便簽學習法,簡單、易用,好上手。學一遍不超過五分鐘,幾遍操作下來,你就能感覺到自己學習能力的提升。 明確目標:提升學習力便簽法的目標是,用簡單的工具和方法提高職場人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在讀致用類圖書時使用,會有以下幾點好處: 1. 緩解書太厚讀不完給自己帶來的壓力; 2. 幫你集中注意力,在閱讀的中反復體驗和反思。 3. 聚焦于對書中知識的內化和應用,而不是知識本身; 4. 保持興趣、效果外化; 5. 方便時候整理; 6. 能更有效地處理書中晦澀難懂或重要的地方; 7. 不斷提升自己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能力。 拆解原則:反求諸己第一. 成人學習的第一公理就是“自我導向”,這意味著在學習相關的一切事情上都應“反求諸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從自己身上找方法,在自己身上加要求。 第二. 在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本書中都有很多你能學習的知識。同時,也有很多是你不需要學習的知識。考慮清楚,這次是你對書負責,還是讓書對你負責。 第三. 方法得當的話,閱讀和投資回報率最高的活動——只要你在工作和生活中用上一點兒,給你創造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成本。 第四.采用最簡單易用、不引人注意的工具,比如便簽、筆。降低便簽法使用的復雜程度,你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在閱讀和思考上,而不是費盡心思地掌握便簽法。 便簽法的輔助工具有以下幾種:1.3種不同顏色的可以反復粘貼的便簽紙,掌心大小為佳。3種不同的便簽紙,分別用來做3類筆記(I、AI、A2): 第一類拆解(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信息。 第二類拆解(AI):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第三類拆解(A2):我的應用(目標和行動)。 2. 一組多色指示標簽。 3. 一支筆。 “拆書”七步曲第一步,確定你要讀的是致用類的圖書,這是拆書法的適用邊界。確定你讀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解決具體的問題,并能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用上。 第二步,要求自己用較快的閱讀速度閱讀,遇到書中的理論、建議、觀點或者較難理解的地方時,先問一個問題:這對我有多重要?如果這些知識再源書的知識體系中很重要,而對我現在并不重要,那就省下一張便簽。如果對自己重要或者有用,則放慢閱讀速度,細讀相關內容。 第三步,在I便簽上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重述相關信息,也可以是總結自己得到的啟發、有價值的提醒。寫好后貼在相應的書頁。 第四步,針對書中的某個信息,問問自己有沒有相關的經歷,是否聽說或者見到過類似的事情,寫在一張A1便簽上,貼到I便簽旁邊。 第五步,規劃今后如何應用。盡量先考慮應用的目標,再寫下達到目標應該實施的行動。寫在一張A2便簽上,也貼在書頁上。 第六步,在貼了便簽的書頁旁,貼一張指示標簽。提醒自己這一頁有自己的學習資料。 第七步,看完一本書后,把所有的A2便簽拿出來貼在冰箱或者墻上,提醒自己落實行動。 便簽使用貼士第一點,若原書內容簡明易懂,則可以不用I便簽,只需要在重點內容下面加上劃線或側面加邊劃線就可以。 第二點,想好再寫,要有的放矢,而不是筆底生花,內容請盡量控制在一張便簽之內。有時I便簽和AI便簽上的文字會較多,那么可以再加一張便簽,避免感慨內容泛濫,A2便簽盡可能清晰、精煉。如果你想到3個應用點,或行動計劃(每個行動都要對應一個目標),那么就寫3張A2便簽吧。 第三點,指示標簽的作用相當于升級版書簽,用于提醒自己那幾頁貼過便簽。尤其你拿出A2便簽之后,可能過一段時間又希望把貼在墻上的A2便簽再放回書里,鼓勵你嘗試一套適合自己的這一頁便簽對我非常有價值,綠色知識標簽標示要盡快行動,橙色指示標簽意味著需要再次加工便簽…… 凱利·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中說過,跳過科學直奔建議是沒用的,了解了每個策略背后的原因才有助于實施。 3張便簽的寫作標準分別對應重述知識的標準。 I:重述知識的標準 1. 詮釋:基本用自己的語言,不直接引用原文語句。 2. 1.準確:對原文相關知識點解讀準確。 3. 清晰:邏輯清晰,文字精煉。 4. 致用:將原文知識點總結或加工成具體的操作方法或建議步驟。 I便簽的誤區:附會舊知 A1:內化知識的標準1. 鮮活:是自己親身經歷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認知。 2. 故事:相關敘事要素基本完整,能夠清晰地體現出起因和結果。 3. 對應:和原文或I便簽的4個要素對應,使之成為貼切的案例。 4. 反思:無論想到的是成功還是失敗的經驗,都能幫助自己深入地理解這個經驗,也加深了對原文信息的認知。 A1便簽常見誤區:泛泛而談用事例+道理+建議這樣的結構,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就綜合了歸納、演繹、組織、表達等多種能力。平時通過A1便簽加以練習,并及時向別人講述或教授,是鍛煉這種理性說服能力的有效途徑。 A2:應用知識的標準1. 目標:是否規劃目標?目標是否符合SMART法則(SMART法則是指制定目標時應該遵循的5個原則,包括S,specific,明確的;M,measurable,可衡量的;A,attainable,可實現的;R,result-based,結果導向的和T,time-based,明確的截止期限)? 2. 行動:行動是否可以拉近現狀與目標的距離?具體行動步驟如何?行動人是誰?在哪里?行動何時開始?頻率如何? 3. 關聯:是否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簽的方法。 4. 可控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能推動他人做到的嗎?可以量化做的程度嗎?行動顯性化嗎? A2便簽常見誤區:決心泛濫或感慨萬千。怎樣辨析自己寫在A2上的文字是發表感慨,還是規劃應用呢?就用上面的標準來衡量——目標、行動、關聯和可控,如果不符合這些標準就趕快撕掉重新寫一張A2。 |
|
來自: 昵稱2791546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