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一個人的人生來說,想要最終獲得成就,想要最終獲得成功,除了和他自己的努力,和他自己為人處事的風格有關之外。其實有一個因素不可忽略,那就是他身邊的人的一些影響。 一個人從小到大,他身邊接觸的一些人,他的家人,他的朋友,他的親人等等,對一個人的影響都是比較大的。 因為一個人,他在為人處事的時候,他內心對錯的一個標準,取決于他身邊一些人的影響。而他內心的標準,則決定了他外在行為的一些狀態,也決定了外在言行的一些舉止。 所以自古以來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一個道理,和什么樣的人接觸,時間久了,你自己就會變成什么樣的人,就會受到這樣一種人的影響。 如果你身邊是一些仁義的高潔之士,那么你自己的言行一定不會差到哪里去。因為和這樣的一些人接觸,你內心的良知會被無限的擴大,你所受到的影響,也都是品德高尚的影響。 ![]() 那么相反,如果你身邊都是狹隘的一些小人,都是品行不端的人,那么時間久了,你所表現出來的一些言行舉止一定是和這一些人非常像的。 不要輕信“出淤泥而不染”這句話,在為人處事之中,這種人有,但是極少數。沒有太多的人能夠在污穢不堪的環境里,還能保持自我人格的高潔。 在儒家之中,孔子就說,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和他周圍的一些人的仁德之心,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當一個人受到“仁德”環境的熏陶時,他的行為就會更合乎仁德。 在《論語》中有這么一句話“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居住在仁德的地方多好呀,選擇對待住處沒有仁德,怎么能說是智慧的呢? 孔子所說的里仁為美,其實就是我們所強調的環境對于一個人的影響,如果你周圍的人都是具備仁德之心的人,那么這樣一個地方多好,對于你的影響都是有智慧和仁德的。 ![]() 環境是取決于一個人成長或者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就有了孟母擇鄰這樣一個故事。 孟母把自己的家搬了三次,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受到一個良好環境的熏陶和培養。孟母也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一個道理,擔心自己的孩子,因為外界的環境而形成不好的人格和習慣。所以大費周折的去搬家,就是為了培養孩子高潔的品格和仁德的內心。 而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有的時候我們人生所面臨的一些人,或許是我們無法選擇的。 比如說自己的親人,自己的鄰居,這些東西需要自己被動的去接受。但是有一些事情是需要我們可以自主選擇的,比如說我們的朋友,所以說現在就有這么一句話叫做擇友而交。 所謂的擇友而交,就是選擇一些合適的朋友,選擇仁德的人,選擇與之交往與接近。才能在漫長的生活中給我們起到一個良好的作用,一起相輔相成,往好的狀態去前進,而非是在生活中逐漸的淪喪和頹廢。 ![]() 在《論語》之中,孔子借由這樣一種道理,來向我們論述了仁德對于一個人來說的重要性,而對于我們自我來說,受到身邊一些人的影響,擁有仁德之心就特別重要。 擁有“仁德”之心對一個人來說,能夠讓自我的人生有一種坦然和陽光。 一個卑鄙的人,他內心是始終陰暗的,無法面對陽光和坦然,永遠有一種心虛的狀態存在。 而一個擁有仁德之心的人,他們內心的正能量能讓自我更加坦然,看似淳樸和單純,但是他們正是因為這樣一種淳樸,所以人生活得更輕松和自在。 就好像有這么一句話“對于善良的人來說,善良本身就是最好的福報,”這樣的人陽光,有正能量,也能活得開心快樂和灑脫。 ![]() 而具有仁德之心的人,他們對外產生的作用,就是能夠吸附更多“仁德”的朋友。有這么一句話叫做,一個人能吸引的都是相同特質的人。 一個擁有仁德之心的人,他吸引的必定是善良和有正能量的人。時間久了,當自己身邊聚集更多正能量的人,那么這樣的一個人一定能夠更快的走向成功。而且在人生的過程中,擁有仁德,這樣的人才是高潔的君子。 本文由小編原創,看了《論語》中的智慧之后,您對于孔子的這一個理念怎么理解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