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歷來被視為華夏的國花,有花中隱士之稱,它傲然凌霜,品性高潔,是花中四君子之一。 古今文人墨客愛菊詠菊者,不勝其數。有名士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獨愛菊之隱逸;還有才女李清照,“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喜愛菊之清瘦;也有詩人元稹,“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偏愛菊之脫俗;更有屈原,“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鐘愛菊之高潔...... 菊花,一直都是高潔隱士的象征,它不媚不俗,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因此,很多吟詠菊花的詩詞,也都帶有一種閑適隱逸之風。然而,唐代有一位才子,極度名落孫山后,心中憤懣難抒,寫下一首詠菊詩,一反常態,氣魄極為恢宏!蘋果手機維修 《不第后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譯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開后,百花凋零。盛開的菊花香氣逼人,彌漫著整個長安,滿城金黃,好像穿著黃金鎧甲的武士一般耀眼奪目。 這首詩是唐末農民起義軍將領黃巢所作,那時他還未參加起義,只是一位家境富足的公子哥,年少輕狂,又能文善武,曾幾次應試進士科,但都名落孫山,于是他滿懷憤恨地寫下了這首《不第后賦菊》。 重陽佳節未到,而詩人卻提早賦詩慶祝。開篇“待到”二字,迸發突兀,驟響如爆竹,具有凌厲激越的韻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眾所周知,重陽節是九月九日,但是詩人卻寫“九月八”,即重陽節的前一天,這是不是僅僅是押韻? 其實不盡然,從詩情奔騰的湍流來考察,詩人不寫“九月九”而寫“九月八”,當然不止是為了押韻,更透露出一種呼喚革命風暴早日來臨的迫不及待之情。 正如元稹所言“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百花遇霜凋零破敗,但唯獨金菊凌霜盛開,一方面表現了它不與百花爭妍的絕世脫俗之態,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菊花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其中,也暗示了農民起義軍革命一旦打響,腐敗的唐王朝必會衰敗不堪。 菊花的香氣,一直都是清爽淡雅的,但是在作者眼中,菊香并不是淡淡幽香,而是“沖天香陣”,不僅香氣濃郁,還直沖云天,這等非凡氣勢僅僅是一城的菊花而來。更是說明了金菊花開透長安,這樣的勝利決非一枝獨秀,而是群體皆榮,包含了樸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觀念。一個“透”字,又顯示了菊花香氣沁人心脾,無所不至的進取精神。 最激動的一句,莫過于“滿城盡帶黃金甲”,著名導演張藝謀曾經化用這句詩作為電影名而成名天下。 滿城菊花,金碧輝煌,充分展示出作者預言起義軍必會推翻頹唐,迎接新的盛世之景,也表達了作者宏達的抱負即將實現之感。 黃巢的詠菊詩,借菊花盛開來抒發自己遠大的抱負,境界瑰麗,氣魄恢宏,筆勢剛勁,格調雄邁,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身披甲胄,手擎長劍,氣沖霄漢的英雄形象。一句“我花開后百花殺”,語調斬截,氣勢凌厲,對后世許多有志之士的思想產生了積極影響。 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這首詩在這首詩中,讀起來令人有一種不適感,充斥著殺戮與血腥,而不是英雄豪邁。 結合黃巢的為人,雖然他前期參加農民起義,打著“天補平均”的旗號,僅僅是為了推翻唐王朝的腐敗統治,但是后來隨著起義日漸壯大,他也為了自身利益犯下了滔天罪行。比如攻打廣州時,對外國胡族人進行了大肆屠殺;入主長安時,全城男丁皆被屠;攻打陳州時,更是將人置入巨舂,以人肉為糧,吃了數十萬人。 如今再看這首詩,雖然氣勢雄渾,但依舊殺氣騰騰。而屢次不第,心中憤懣寫下這首詩,更說明了他為人桀驁不馴,凌傲天下的傲慢之態。 較之黃巢留下的另外一首詠菊詩,相信大多數人更喜愛那首《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這首詩不落前人詠菊的窠臼,表現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風格。一句“報與桃花一處開”,把詩人同情貧苦農民之情,溢于言表,反映了他推翻舊政權的決心和信心,從中可見詩人作為農民起義軍將領的豪邁之情! 比起上一首詩,殺意盡現,這首詩更見豪邁,也不失含蘊。 其實,不管歷史如何,但這兩首詠菊詩,卻是不可多得的佳篇,也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文學不論作者貴賤,只論作品是否優劣,不可帶有色眼鏡看人,而失去感悟優秀作品的機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