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是隸書書法的興盛時期,尤其是東漢時期的隸書作品,風格不一,樸拙姿茂,莊重有序,筆法嚴謹,這個時期所產生的隸書作品很多,但是有一個碑帖卻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力,成為學習隸書的首選對象,它就是著名的《禮器碑》。 《禮器碑》是一個簡稱,它的原名叫做《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修孔子廟器碑”,碑文記述魯相韓敕修飾孔廟、增置各種禮器、吏民共同捐資立石以頌其德事。碑側及碑陰刊刻捐資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錢數。共有文字1079個。 《禮器碑》是漢代隸書作品中極具藝術性的,它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和后世學習的典范,其原因主要有: 結字規范,筆法嚴謹。 所謂結字規范,就是指它完成了以前所沒有的一種規范,使文字得到了更為規范的書寫程序,異體字大大減少,很多字都與今天的字非常相近,或是相同。結體上緊下松,左右舒展,字中基本都有蠶頭燕尾,它的筆法都是規范隸書的用筆方法,書寫起來極具書寫性和美感,逆入平出,是它的基本書寫方法。 意趣橫生,奇正相生。 意趣是指《禮器碑》盡管是記述事件的,但它卻用藝術的手法表現漢代書法“趣味”,我們可以感受到它大小相間,正欹相生,完全是一部很自然的敘述詩歌。在它的用筆上,粗細有別,變化多端,橫畫兩頭重,中間輕,這種寫法打破了凝重感,而頓生飄逸情趣,從而使趣味和飄逸相迭,藝術感更為顯現。 筆畫細勁,剛勁滄桑。 在《禮器碑》中,它的大多數筆畫都是清瘦,但清而勁,瘦而剛,經過多年風雨的洗禮,使其更加具有滄桑感和樸拙感,碑文中有的字筆畫細如發絲,鐵畫銀鉤,卻堅挺有力。在它的波磔筆畫中,卻猶如重力下垂,再向右上挑去,與那些細筆形成強烈的反差,整體更有藝術表現力。 學習《禮器碑》時,應當從總體上把握好上述特點,在認真讀帖的基礎上,著重從下面幾個方面突破: 一是把握好點畫的書寫特點。 它的點畫大都是以方筆為主,不論是哪個筆畫,都要做到逆入起筆,平行送筆,使筆筆書寫到位,尤其是在對波磔的處理上要更為多多體會。波磔在寫到最后時,要向右下重筆,同時,采用捻筆的方法,使毛筆向右上挑去,達到波磔的效果。 二是對結字的理解。 《禮器碑》的結字多數都屬于匾狀,這個形狀也是大多數隸書碑帖的基本特征,它不同于《張遷碑》,左右開張之勢更加明顯,上半部都略密集,而下半部則顯得更疏松,只有這樣的處理手法,才會使結字更為舒展,讓人覺得很輕松。 三是要注意墨色的變化。 這個墨色變化,雖然我們不能看到古人是如何表現的,但可以通過它的點畫能有所感受,比如粗重的筆畫,墨色就一定會粗重,而細一點的筆畫,墨色則更淺淡一些。因此在學習臨摹時,要根據這個原則進行把握和處理,使其不僅能表現墨色的輕重變化,而且還不失碑帖的原有風貌。 四是理解章法的表現。 《禮器碑》由碑陽和碑陰兩個部分組成,它的章法處理是縱有序,橫有列;字距寬,行距密。這種章法充分展現了和諧、端莊、秀美的整體特征。而碑陰部是縱有序、橫無列,行與行之間有一定間距,字距參差不齊,富于流動感,通篇自然靈動,富有生氣。由此可以得知,我們在表現它的藝術性時,應當結合原碑的特點和自己的理解感受靈活運用。如果過于密集,則會凝重死板,過于疏松,則有悖于原貌風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