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出軌時到底在想什么? 這是《致命女人》中的貝斯最想知道的問題。 她像60年代的大多數女人一樣,每天做好可口的飯菜,把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將服侍好丈夫作為人生至高選擇。 男人卻轉頭出軌了年輕貌美的女招待。 為了挽回丈夫的心,貝斯燙頭發、換造型、甚至學習床上功夫,男人卻說:“我沒指望過你變得時髦動人,只需要你做我的妻子。” 果然男人的嘴,騙人的鬼。 道理都懂,但和貝斯一樣,每一個女人在決定分別之前,都在心中翻滾過千萬次的掙扎、猶豫和嘗試挽回。 今天,我們采訪了100位出軌男人,總結了3種男人的出軌心理。 明白男人出軌的“根”,才能對癥下藥,不至于傷筋動骨仍不得善終。 秦先生:“只是一夜情,沒想別的” “我家庭幸福美滿,但我還是出軌了,跟新來的女同事。 結婚二十年,我很愛我的老婆。她溫柔賢良,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孩子也教育得很好。 只是從她的關注重點偏向孩子時開始,我們就沒有性生活了。 我是丈夫,是父親,但也是個男人,也有需要釋放的“男人天性”。 女同事很好地撫慰了我。這種事就像抽煙一般,我戒不了,但絕不會因此而放棄家庭。 我沒想過離婚,也絕不會離婚。” 秦先生以為自己追求的是“釋放天性”,實際上是在試圖逃離生活的“美滿”。 這里的“美滿”,其實就是假性親密關系。 每天朝夕相處,秦先生卻沒有袒露過自我,也沒有和妻子做過情感溝通。 看似親密幸福,實則貌合神離。維持著美滿家庭的表面,心理上的需求卻從未得到緩解。 恰如史秀雄在《假性親密關系》中所說:
如此關系下的“出軌”,更多的是在無聊中追尋刺激,在禁錮中尋找自由。 不是沒了愛,而是沒了表達的出口;不是失了情,只是忽視了彼此的需求。 此時的婚姻仍可挽回,重點就在于和伴侶建立真正的親密關系。 如何改變?如何重建?心理學家們提出了三個步驟:
方先生:“心存僥幸,事后后悔” “和婧兒是在公司的年會上認識的。她一襲長裙,翩翩而至,在我心中掀起了一片風暴。 但我有妻子,很完美的妻子。 她自律、認真、勤勞、努力。工作很苦,但她從不抱怨。家務很累,她也能盡數完成。 我很愛她,我知道娶到這樣的老婆是我的福氣。 可我也很累。 每天工作壓力大,回家為了維持美好的家庭形象,依然要緊繃神經。我真的想找一個避風港,完全放松,釋放自我,好好休息。 婧兒給了我這樣的懷抱。在她面前,我可以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溫柔鄉太美,明知道下面是深淵,依然讓我淪陷。直到妻子將離婚協議擺在了我的面前,我才發現后悔已晚。” 方先生“僥幸”在自以為找到了婚姻的平衡還能不被發現。“后悔”在自己太過明目張膽竟然被原配逮到。 自始至終,他都在尋找滿足自己放松需求的出口。而“出軌”,只是他選擇的最下乘的一種方式。 就像《小歡喜》中的喬衛東,在一起時總覺得宋倩管得太多,沒了自由,便借著被下套的出軌逃離了婚姻。 在外花花綠綠玩了幾年,明白自己還放不下對宋倩的感情,覺得被管著也挺好,又一次討好求和回歸了家庭。 所以這樣的男人,出軌的本意不在于分手,而在于逃離。 “喬衛東們”的逃避成長固然可恨,但“宋倩們”的拒絕改變,也是婚姻的隱藏殺手。 強烈的控制欲背后,是一種“所有權思維”在作崇。即,只要我們認為我們擁有某人,就自發地想讓他聽從指揮——“你是我的丈夫,所以我要管你。” 美國心理學家格拉瑟指出:正是這種控制心理,讓我們在親密關系中陷入痛苦。 因為無論是親子、夫妻還是上下級,控制的結果,必然是反抗。 如何改變自己不自覺的控制心理?《選擇理論》一書中提出,比起“你要做什么”,更合適的是提出自己的感受,讓對方做選擇。 向對方解釋自己的擔憂,給對方自己決定的權利,才是和另一半保持溝通和信任的關鍵。 想要將對方鎖在身邊,最好的方式,恰恰是放手。 劉先生:“出軌只是離婚的借口” “我和老婆是相親認識的。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成家立業,安穩一生。我本以為我這輩子就這樣了,沒有激情和期待,但足夠平穩和安全。 直到我遇見了么么。 她的喜怒哀樂,一顰一笑都牽動著我的內心。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還是活著的。那種激動、顛簸、陷入愛河的快感,都讓我瘋狂迷戀。 我毫不猶豫地和老婆攤了牌,我想給么么一個家。 但老婆不愿意,她想等孩子長大了再離婚。看在她是孩子的媽的面子上,我同意了。 但每一天都過得焦躁、煎熬。我后悔早早地就踏入婚姻。如果能重來,我愿意孤獨前半生,靜待我所愛出現。” 劉先生的婚姻現實、平穩,靠孩子來維系,像極了大多數人。 有的人在這樣的婚姻里萌發了責任和感情,但顯然劉先生沒有。不僅沒有,他還對這段婚姻產生了厭惡和反感。 出軌只是個借口,試圖用出軌來離婚,不過是掩飾自己不敢離婚的現狀。 一方苦苦支撐,一方只想脫離,這樣的婚姻,只是在彼此內耗。 恰如《無問西東》中的劉淑芬和許伯常,一個用冷暴力傷害,一個用“不離婚”拖延,最終落得一個自殺,一個自責。 很多女人不愿放手,林林總總的理由很多,但大多逃不出人的一種“慣性心理”。 明知道環境已然糟糕,卻寧愿繼續受罪也不想做出改變。 就像很多人在糟糕的職位上茍且求生多年,卻始終跨不出辭職那一步,用“反正也不會更糟”的想法來麻痹自我,卻不想生活也不會變得更好。 跨出自以為的“舒適區”,其實只需要一步。 一步之內,是亂如雞毛還無力改善的婚姻;一步之外,是廣袤無垠的人生新天地。畢竟,萬丈深淵,下去,也是鵬程萬里。 出軌,也是契機 在TED演講《重新認識出軌行為》中,主講人Esther Perel講述了自己10年來所接觸的關于婚內出軌的情況。 她發現了一個現象:出軌已經不是少部分,而是大多數。 就像明知吸煙有害,卻仍有人趨之若鶩。 出軌也是如此,用暫時的快感麻痹自我,用漠視來逃避溝通缺陷,滿足了一時的需要,卻承擔不了緊隨而來的后果。 作為女人,在面對丈夫出軌時,最忌失去理智。 一味地譴責和悲痛只會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將岌岌可危的婚姻拖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借由他的出軌,我們更應該冷靜判斷,衡量他們的出軌原因與可挽回度,并由此看到:我們在婚姻中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如若不可挽回,那便及時放手。 如若還有希望,就要學會情感判斷和溝通對話,找到彼此心理滿足的連接點,發現并正視因出軌而暴露出的婚姻問題,那便還有亡羊補牢的余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