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孩子是不是離經叛道?》 趙忠心 好好媽媽2013年5月7日 在我的博客留言說: 趙教授: 請教您一個問題:我們家閨女4歲7個月,活潑開朗,助人為樂。屬于神經大條的,心思也不細膩,老師布置的什么任務,她都隨意發揮。比方說老師讓小朋友講故事,在家我跟她一起準備了一個,可是到她講的時候,就臨時現編一個自己喜歡的。跟她講過多少次了,可還是由著自己性子來,唯一的好處是她不懼怕當眾講故事。通過跟班里其他小朋友的家長交流,有的孩子就很認真的準備,每次都是背的一字不拉的,而且特別重視。我家姑娘是因為心智發育沒到那一步還是需要怎么引導,請您百忙之中能幫我分析一下,謝謝。 回復: “好好媽媽”:你好! 你信中所陳述的現象很有意思,也很具有普遍意義。我認為這并不是離經叛道,也不是心智發展水平低下。 我看到你孩子的表現,第一個感覺是很興奮,第二個感覺是我很喜歡這個孩子。因為她有個性,有獨到之處。 你的這個孩子與眾不同。她不是完完全全地按你和老師的要求去做,沒“按規矩出牌”,反映她不墨守成規,頭腦不僵化,能獨立思考,不怯場,很天真。這充分表明她頭腦里沒有條條框框,有膽略沖破束縛,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不可多得、值得欣喜的好現象,家長不應該為此而糾結,從而限制她,糾正她。 孩子的表現,我甚至認為可以這樣形容:“別出心裁”,“獨得己見”,“獨出己見”,“獨辟蹊徑”,“獨樹一幟”等等,這很好的苗頭,難能可貴,值得贊許、褒獎。 孩子按照事先的準備,“一字步拉”地講述出來,這也很好。表明孩子的感受能力、學習能力和記憶力不錯;而你的孩子卻“一反常態”,自己現編一個自己喜歡的,老師可能不大喜歡,但反映出她的獨立意識和創作能力。 兩相比較,你更喜歡哪種情況?要讓我說,我更喜歡你孩子這種類型的。 我們中國許多的孩子,在我看來,是規矩有余,靈活性和創造性不足,最缺乏的就是這種敢于“突破”的品質和能力。我們不是說要培養創造型的人才嗎?我想,你的孩子就是在創造性方面初露頭角,我甚至覺得她的表現就是創造型人才的“雛形”。 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進行培養教育,在道德品質、行為規范方面,應當要求按照多少年來形成的規矩、公序良俗去做,按照社會公德去執行。而培養、發展孩子的智力,我認為不應當過早地制定什么規矩,束縛她的思維的廣度和靈活性,主要應該是設法打開孩子的思路,讓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發展想象力和想象的獨立性,這是很好的品質和能力,是創造力的基礎。 記得美國有這樣故事,說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回家后興奮地告訴媽媽說,在幼兒園認識了“0”,這是英文的一個字母,是老師教給他的。媽媽聽了不僅不高興,反而很氣憤。他認為,老師是多此一舉。孩子在不知道這是一個英文字母的時候,他可以把“0”看成是太陽、月亮、皮球、鍋蓋、紐扣、手表等物件,想象豐富多彩。老師告訴孩子這是一個英文字母,就扼殺了孩子豐富的想象力。為此,這位媽媽把這位多事的老師告上了法庭,結果還勝訴了,并獲得巨額的經濟賠償。 無論這個故事是真是假,能夠廣泛廣泛流傳,一直流傳到我們國家,這充分表明美國做父母的非常重視孩子想象力的培養和發展,而不是把讓孩子多掌握知識放置重要地位。 一個人從小就“循規蹈矩”,長大后可能會成為好人,但我認為不會在事業上有多大的出息;具備豐富想象力和很強的創造能力,不墨守成規,好“想入非非”,有時候可能讓家長或老師感到有點頭疼,但很有可能成為有作為的人。 不用說三四歲的孩子,要把培養、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放在首位。就是青年學生的培養,也要把想象力和創造力放在首位。 我退休以前招考研究生,我出的考題,不都是有標準答案的題目,有的題目就是開放性的題目,就是沒有標準答案。就是說,我選拔研究生,并不想招收一些只是會背誦現成答案、記憶力強的學生,而是希望挑選分析問題能力強的學生。 在閱卷時,我判分的原則,不是看考生答案的觀點對不對,而是看問題的分析是不是透徹,論述是不是有邏輯性,講道理是不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哪怕將的是歪理,我可能并不同意考生的觀點,但只要是獨到的見解,只要能夠自圓其說,能讓人信服,我就給高分。我考察的主要是分析問題的能力,因為研究生就是培養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只會“一字步拉”的照本宣科的學生,一般都是平平庸庸的。 對于你孩子的做法,我認為應當支持、鼓勵,而不應當強行改變。我想,不僅家長要接納,幼兒園的老師也應該理解、包容。讓小孩子編故事、講故事,首先并不在于孩子編得好不好,講得好不好,而主要是培養、鍛煉他們會編、敢講,這是最為重要的。 對于小孩子,我特別主張要鼓勵他們敞開思想,思維活躍,思路開闊,而不要給孩子過早地規定條條框框束縛、限制他們。我認為,所謂早期智力開發,就是設法解放孩子的思想,而不是過早地教孩子識字、讀書。 我們的教育,不論是哪個學齡段,主要并不是向學生傳授多少知識,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這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人們常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如果只是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沒有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放在首位,這樣的教育就不能算是成功的。 遺憾的是,很多的家長、教師,評價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總是用一把“尺子”衡量,即以掌握了多少知識,認識了多少字,會算什么樣的算術,回答問題是不是符合標準答案等為依據;而對孩子的獨立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則視為“離經叛道”,認為沒有“達標”。這是很悲哀的事。 說心里話,我是很不贊成的。要知道,“評價標準”對孩子來說就是“指揮棒”。 (2013年5月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