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洪泉 丁樹棟 山東省諸城市精神衛生中心 例1.患者,女,46歲。2008年10月16日初診。因失眠、眩暈、乏力1年余,加重10 d就診?;颊甙肽昵耙蚺c同事爭吵,憂郁憤懣而發病,出現失眠、胸脅脹悶、眩暈乏力等癥狀。經當地醫院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診斷為“神經衰弱”,用“養血安神片”“甜夢膠囊”等藥治療半月余,未見明顯好轉,遂改用中藥湯劑治療月余,亦收效甚微,故停剩余中藥來診。癥見:失眠健忘,每晚睡眠時間僅有4 h左右,且多夢易醒,胸脅脹悶,噯氣嘆息,心悸,頭暈目眩,倦怠乏力,面色少華,食少納呆,舌質淡,苔薄白,脈象弦細。診斷為失眠癥。證屬肝郁脾虛、心神失養。治宜疏肝健脾、養心安神。 處方:柴胡10 g,香附12 g,黨參12 g,黃芪15 g,白術10 g,當歸12 g,川芎10 g,白芍10 g,熟地黃15 g,丹參12 g,茯神10 g,夜交藤10 g,甘草6 g。 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服藥7劑后,患者夜間睡眠時間延長至5 h左右,胸脅脹悶、噯氣嘆息、健忘、眩暈、納呆、乏力等癥狀明顯減輕。上方加五味子10 g,遠志6 g。再服12劑后,失眠及其他伴隨癥狀全部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 按語:患者因情志刺激致病,惱怒傷肝,木郁土壅,肝病及脾,脾虛失運,則氣血生化之源匱乏,導致氣虛血少,心神失養故出現失眠及其他一系列伴隨癥狀。證屬肝郁脾虛型失眠癥。治宜疏肝健脾、養心安神。方中柴胡、香附疏肝理氣解郁;黨參、黃芪、白術益氣健脾;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補血養血;丹參、茯神、夜交藤養血安神;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健脾、養心安神之功。本病雖病在肝脾,但影響及心。因此,在治療方面應標本兼顧,主癥和伴隨癥狀兼治,方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例2.患者,女,50歲。2008年4月12日初診。患者因煩熱、失眠3個月,加重10 d而就診?;颊?個月前因與人爭吵,氣惱郁悶而致失眠。曾去某醫院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診斷為“非器質性失眠癥”,給予朱砂安神丸、安神補心丸、谷維素等多種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遂改投某中醫,用中藥湯劑治療半月余,亦未見明顯效果。經人介紹,邀余診治。癥見:夜間失眠,多夢易醒,甚則徹夜不眠,健忘心悸,煩躁不安,五心煩熱,咽干,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診斷為失眠癥,證屬心腎不交、虛火擾神。治宜交通心腎、安神定志。 處方:熟地黃15 g,山萸肉10 g,龍骨20 g,牡蠣20 g,夜交藤10 g,百合12 g,合歡皮10 g,遠志5 g,柏子仁10 g,黃連6 g,肉桂3 g,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服上方6劑后,夜間失眠狀況有所好轉,心煩不安、心悸健忘、五心煩熱、口干、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癥狀亦有所改善。將方中百合加至15 g,合歡皮加至12 g。繼服10劑后,失眠及其他伴隨癥狀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 按語:該患者因情志刺激而致失眠,證屬心腎不交。若腎水不能上濟于心,則心火獨亢于上,腎水虧于下,形成水火失濟,心火獨亢。若心火熾盛,不能與腎相交,心火亢盛,熱擾神明,則可出現失眠健忘、心煩不安、五心煩熱、咽干、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癥狀,治療應以交通心腎為主,佐以養心安神。方中熟地黃、山萸肉滋補腎陰,龍骨、牡蠣、夜交藤、百合、合歡皮、遠志、柏子仁養心安神;黃連、肉桂交通心腎;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交通心腎、養心安神之功,藥癥相符,故治療效果滿意。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出處:《中國民間療法》 2016年第4期 P56頁?!?nbsp;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系,立即刪除。○ 投稿郵箱:445288908@qq.com |
|
來自: 彼案 > 《失眠嗜睡.更年期.干燥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