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文字是蘇美爾文字,埃及詞蘇美爾還是晚了些。腓尼基字母借鑒了埃及文字,不過從語法上看,我覺得還是對蘇美爾以來的契形文字的繼承。今天的字母文字,幾乎都是從腓尼基字母演變而來。除了日文的假名和朝鮮諺文,其他字母文字的鼻祖都是腓尼基字母。 先提個問題,再來具體展開:同樣作為圖紋,畫和字有啥區別?要說字和畫的區別,其實主要在于:畫是用來標記型的,而字是用來標記聲的。也就是說,不能被讀的圖紋,就不是字,所以要研究字,就必然涉及到語言的發聲。 最早的文字都是直接標記圖形,一般俗稱象形文字,學名是語素文字。已知的著名象形文字有:古埃及的圣書體文字,蘇美爾早期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國漢字。目前也就漢字活下來。 與象形文字相對的,也是目前世界上的主流文字是表音文字。為啥主流文字采用的是表音文字而不是象形文字呢?我個人的看法是:象形文字沒能做到對音的歸類細分。 一般文字的發生,由最基本的音節組成,而一個音節里分聲母和韻母,韻母里還能分韻頭韻腹韻尾。而象形文字所標記的每個圖形,往往包含了不止一個音節。這么一來的話,象形文字就難以堆聲韻進行歸類劃分。所以埃及和蘇美爾盡管早期都是象形文字,但最后都往表音文字的方向進化了。漢字的發展途徑和前兩者不同,等下另說。 表音文字的第一階段是音節文字,這種文字比較適合于黏著語的表達。目前世界上僅存的音節文字也很少,也就日文里的假名了。 音節文字的特點是:一個符號表示了由一組聲母韻母組成的音節。 日語我不會,但可以用漢字大概的模擬出音節文字:如tomato這詞里輔音字母和元音字母,如果是用音節文字的方式來表達,就該寫成“土馬土”。成熟的蘇美爾楔形文字,就是這么種類似日文假名的文字。 由于蘇美爾語和日語一樣,都是黏著語,表示詞的不同形態的時,就是在詞的后面不斷加后綴。所以這種音位文字的結構,還是比較適合于加后綴。 楔形文字在早期的象形文字時期有3000多個字符,但到了后期就簡化到300-500個字母?,F代日語的基本音節有500多個,蘇美爾字母這三五百個字符應該足夠表達其語言的聲韻了。 音節文字相比于象形文字的一個重大變革,就是從重型變為重聲。 象形文字的重點在于表示圖紋,怎么讀大家隨便,只要大家知道各自的發音是指的同一個符號。這也是漢字往往被認為讀寫分離的主要原因。 而音位文字就不同了,每個符號表示的就是一個聲韻。看到該符號不僅統一其含義,還統一其聲韻,是讀寫合一。相比于象形文字,音位文字的表達重點從意,轉向了聲,更接近了以字注音的目標。 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楔形文字成了整個中東地區的通用文字。亞述、巴比倫、赫梯、波斯等都用。而埃及的文字,基本就局限于埃及境內。使用范圍比楔形文字小多了。 音節文字后是音素文字,其首創者是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的特點是,只有輔音沒元音,今天的希伯來文字、阿拉伯文字等也是這樣。剛才說到,楔形文字在其成熟期,也有300--500個字符。而腓尼基字母就23個,相比之下又簡化了許多。 而且關鍵在于,音節文字輔音元音不分。腓尼基字母雖然只有輔音字母,但這意味著其已經知道把音節區分成輔音和元音了。相比之下,又把聲韻的排列組合進一步細化,方便的拼讀。腓尼基字母雖然大多借鑒了埃及象形文字,但我覺得從語法上看,是楔形文字的蛻變。 后來希臘字母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添加了元音字母,再延續到拉丁字母,就成了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音素文字體系。今天的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甚至梵文字母、各突厥語文字,都是源于腓尼基字母。 幾乎除了中國的東亞儒家文化圈外的文字,都是腓尼基字母的子子孫孫。西方的文字發展史,大致如此。 來源:東方時事解讀QQB文化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