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巖位于廣東肇慶市,總面積達8.23平方公里,因七座石灰巖排列狀如天上北斗七星而得名。
七星巖牌坊,位于景區中心湖南部,1959年落成,高12米,寬17.5米,四柱三間,柱礎花籃形,四根大圓柱飾以朱紅,仿歇山頂,上蓋琉璃瓦,中門上方鑲嵌著朱德手書的“七星巖”三個大字,為肇慶的重要標志物。
七星巖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見城,風景以“峰險、石異、洞奇、廟古”而著稱。
七星巖主體由閬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七座石灰巖山峰組成,如北斗七星撒落在碧波如鏡的600公頃湖面上。
六崗:石牌崗、獅崗、象崗、萬松崗、黃茅崗、蔭梓崗、佛仔崗 。
八洞:石室洞、蓮花洞、碧霞洞、鹿骨洞、雙源洞、金津玉液洞、旋螺洞、出米洞
下圖為石室洞
七星巖以喀斯特溶巖地貌的巖峰、湖泊景觀為主要特色,巧布于湖面之上,20余公里長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風光旖旎,被譽為“人間仙境”、“嶺南第一奇觀”。
七星巖主要景點有,水月巖云、星巖春曉,天柱摘星、星巖煙雨、玉屏疊翠、千年詩廊、水中林趣、臥佛含丹、仙鶴呈祥、石洞古廟等。
下圖為臥佛含丹
“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葉劍英元帥的《游七星巖》詩充分勾勒出七星巖的秀麗景色。
七星巖東北石洞古廟,始建于唐初,廟與石洞巖為一體,巖中有廟、廟在巖中。
石洞古廟大門上花崗巖石匾額陰刻“石洞古廟”四字。檐柱兩根,花崗巖石質,刻有楹聯:福地天開郡中名勝; 奇峯人立神所憑依。
星湖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瀝湖,20多公里長的林蔭湖堤,如綠色飄帶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和里湖連在一起,湖光山色,綽約多姿。
五湖指青蓮湖、 中心湖、波海湖、東湖、里湖。
圖為波海湖
七星巖摩崖石刻是南中國保存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李邕、李紳、包拯、周敦頤、俞大猷、陳恭尹、朱德、葉劍英等500余壁唐、宋、元、明、清及當代名人詩題為七星巖增輝添色。
千年詩廊
唐開元年間有名的文章家李邕在石室洞口留下全國著名的《端州石室記》。此后,唐朝李紳,宋朝包拯、周敦頤、郭祥正、黃公度,明朝俞大猷、吳國倫、郭都賢、陳璘,清朝黎簡、馮敏昌等都在洞內外留下了大量的詩文或題名。
這里收藏著數百幅中華民族文化的燦爛瑰寶。巖壁上的石刻,留下的詩詞歌賦名人筆跡,清秀、蒼勁、古樸,篆、隸、楷、行、草,應有盡有,筆觸精到。
石室洞在七星巖諸洞中開辟最早,景物最多。石室洞穹窿高大,東有黑巖水洞,西通碧霞洞,北連璇璣臺蓮花洞,千百年來,多姿多彩的景致,給人們開辟了如夢如幻的神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