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漢字面臨“生死劫難”的時候 1980年前后,當電腦進入中國的時候,中外人士曾有一大困惑——成千上萬的漢字,能夠進入只有26個字母鍵的計算機嗎?那個年代,國內外報刊上登出了“計算機是漢字的掘墓人,是拼音文字的助產士”的文章,宣揚漢字“走進了時代的死胡同”,該“壽終正寢”了。甚至我國有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也開始“只教拼音,不教漢字”的“全盤拼音化”試點,課文中沒有一個漢字!漢字的命運抉擇擺在中國人面前:是拒絕使用計算機呢?還是改用“拼音”不再使用漢字?這是計算機對中國文化一次生死攸關的挑戰。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血脈之根,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文化遺產,怎能丟棄不用呢?周總理曾經說過:漢語拼音是給漢字作注音用的,不能代替漢字。“漢字興亡,匹夫有責!”我發誓要沖破“瓶頸”,讓漢字暢通無阻地進入信息時代。我在南陽主動請纓,又有幸得到時任河南省副省長兼科委主任的羅干同志的大力支持,便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為漢字救亡的研究工作中。 2.上下求索1800個日日夜夜 漢字的讀音只有400多種,要對應成千上萬個漢字,用拼音輸入是“輸入容易找字難”;用“一個字一個鍵”的大鍵盤,又得上萬個鍵;用日本人發明的“主—輔鍵盤”,一個鍵上有9個字,少說也得800個鍵!效率低,花銷大! 難道漢字真的到了窮途末路了嗎?我憑借著多學科的知識功底和動手設計能力強的優勢,決定從基礎理論研究做起,憑借計算機的原裝鍵盤,在一個螺絲釘也不動的情況下,闖出一條中國人自己解決漢字輸入難題的路。 在南陽搞新課題,一無資料,二無設備。我深知沒有理論突破,決不可能突破漢字進入計算機這個舉世稱難的“瓶頸”。兩年后我研究的62鍵輸入方案在國內已小有名氣。1982年我的研究被列為省級重點項目。1800個日日夜夜,我沒有休過節假日,和助手們一起抄編了兩麻袋12萬張卡片,統計分析漢字的結構規律,在世界上發表了第一套《漢字字根頻度表》。 許慎《說文解字》中的“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給了我有益的啟發。我把字根當作“原子”,把合體字當作“分子”,只處理字根,問題就簡單得多。經過幾百萬次實驗,把600多個字根,精簡到125個,經過90鍵、48鍵等階段,最終按筆畫特征分區劃位,安排在25個字母鍵上。這樣,不必另外制造鍵盤,憑借計算機的原裝鍵盤,就可以“組合”出全部漢字,實現了字根的相容性、規律性、協調性“多目標”的統一。1983年8月,在華北終端設備公司的協助下,五筆字型在南陽上機試驗成功,每分鐘輸入漢字突破100字大關,從根本上解決了漢字輸入電腦的世界性難題。 《英華大字典》主編鄭易里先生專程參加了鑒定會,并激動地說:“從今天起,漢字輸入不能與西文相比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國內外多家媒體報道了這項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發明創造。聯合國總部很快邀請我去演示講學。看到五筆字型高效輸入漢字時,聯合國一位副秘書長竟然下意識地伸手把鍵盤翻過來看了看!我會意地說:What?Justyourkeyboard!(怎么?這不正是你們的鍵盤嗎!)五筆字型獲得了中、美、英三國專利。我在《計算機學報》上發表的論文《計算機漢字輸入形碼設計三原理》,成為漢字輸入研究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成果。 3.歷經磨難,為國爭光 搞發明是一項苦差事!發明不易,推廣應用更困難。1985年春到1987年春,在北京府右街135號的一間地下室里,我一住就是兩年。一天7元的房錢我常常交不起,經常帶著饅頭夾咸菜,到有計算機的100多個黨、政、軍部門演示講課,費用自理。幾年間我舉辦過200多場報告會和培訓班,編寫的各種教材、手冊和碼本,有300多萬字!由于勞累過度、缺乏營養,我肝病復發了,心臟出問題了。于是,寫了一份遺囑,隨時放在衣兜里。其中寫道:“五筆字型一定會放出光芒,造福中華!” 正當我貧病交加、處境困難的時候,時任全國總工會副主席的羅干同志和河南省委書記劉杰同志,專程來看望我,鼓勵我,給了我生活的勇氣,重振了我戰勝困難的決心!1986年底,世界上第二大電腦公司——美國DEC公司經過調研得出結論:“五筆字型是中國最好的漢字輸入方案!”并很快派專家談判,要購買五筆字型專利使用權。五筆字型成為我國第一個出口美國的電腦專利技術。經貿部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了隆重的新聞發布會,上了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我敬愛的老師嚴濟慈副委員長題詞:“五筆字型,利國福民”。 中國人自主創新,占領了漢字輸入技術的制高點!后來,著名的電腦公司微軟、IBM、HP、Apple、CASIO、Wyse、Sun等,相繼購買了王碼的專利使用權。在外交部的大力推動下,王碼登堂入室,正式進入聯合國總部,成為一項我國自主創新、為國爭光的電腦專利技術,在世界各國的華人界廣為應用。 1987年國家科委發文,向全國推廣五筆字型;1988年國防科工委向國防系統和全軍發文,全面推廣五筆字型。五筆字型的大規模社會化應用,不但加快了我國出版、印刷業告別“鉛與火”、邁進“光與電”的進程,還因為漢字輸入設備與國際“無縫接軌”,中國人不必為漢字制造數以千萬計的“專用鍵盤”,為中華民族節省了驚人的鍵盤費用和軟件費用。 2008年1月8日,王碼公司研發的“大一統五筆字型”獲得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成為惟一獲此殊榮的漢字輸入法。我將最新的五筆字型升級軟件向國內免費開放,受到廣泛好評。目前,全國有2000多萬人使用五筆字型,漢字錄入造就了一支嶄新的“白領”就業大軍。五筆字型和后來發明的數字王碼,簡稱為“王碼”。至今,王碼不僅僅是一項技術,甚至成了一種“文化”。在漢字輸入學術界的“第一”,幾乎都是王碼創造的。五筆字型打字不但速度高、錯誤少,而且使用者很少會“提筆忘字”,有利于鞏固傳承漢字文化。 4.數字王碼——漢字輸入技術的二次革命 信息時代許多數字化產品,包括手機、電子字典,都要求能打漢字。怎么辦?用25個鍵打漢字已經是“難于上青天”了!又要用10個數字鍵打漢字,可能嗎?在數字鍵領域率先占領市場的“進口輸入法”不符合漢字規范,還要向外國人付專利費。這太有失中國人的尊嚴!我決心研發“數字鍵漢字輸入法”,讓中國人免費使用簡單易學又符合規范的手機輸入軟件。 從1998年起,我又用5年時間,申請了5項專利,克服一個又一個科學難題,終于開發出一整套由低到高“五級遞進”的輸入法和普通人“只用6個鍵,5分鐘學會打漢字”的簡易、高效、靈巧的“數字王碼”系列軟件,通過了國家信息產業部的標準化檢測,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了國家標準,成為漢字輸入技術的又一次革命——漢字輸入的數字化革命! 鑒于“數字王碼”簡單易學,并能有效克服長期使用“拼音輸入”導致的“提筆忘字”的傾向,我決定向國內用戶特別是全國學生免費提供數字王碼軟件。2007年,中國僑聯把數字王碼作為我國惟一向海外推廣的漢字輸入技術,我也免費提供軟件。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自主創新,中國的發明家一定要不斷創新!尤其是事關弘揚漢字傳承的技術領域,中國人一定要占領制高點,一定要擁有核心競爭力,一定要有話語權! 5.發明家創新無止境 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我國的工人階級隊伍已經增添了一支新軍——用電腦打漢字的“白領”工人隊伍。2009年5—11月,我提議并承辦了由全國總工會、科技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單位主辦的首屆全國漢字錄入大賽。全國25個省(市、區)上萬名選手參加了初賽。在“不限輸入法”的情況下,使用標準鍵盤和漢字編碼法進入決賽的選手,用的全都是五筆字型輸入法。我帶領全公司連續緊張工作了5個月,編寫了大賽實施方案,設計了500頁題庫,開發了8個專用軟件,并組織實施,使得這次規模空前的漢字錄入國家級大賽取得圓滿成功。而我卻積勞成疾,因心臟病發作住進了醫院…… 漢字輸入領域,王碼輸入與拼音輸入成為兩大主流。然而,由于我國中小學只教拼音不教形碼,使得“用拼音代替漢字”成為許多人的習慣,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提筆忘字”;會認不會寫漢字的中小學生越來越多;在我國的出版物、廣告牌、流媒體字幕中,錯別字不少。如此良莠莫辨的漢字文化傳播環境,既消解著我國的漢字文化傳承,加劇了漢字“荒漠化”趨勢,也有礙國際觀瞻,影響中國作為漢字文化發源地的國際形象。漢字文化在數字化時代出現了空前危機,推廣形碼輸入法教學以阻止漢字荒漠化迫在眉睫。為此,王碼將大力開展高科技的普及創新和教學創新,大力推動將形碼輸入法納入中小學教學之中,使祖國的下一代在學認漢字的同時,就會用形碼輸入漢字,用形碼查字。 6.獻身科學是我的人生目標 青山不老,夕陽更紅。我已經66歲了,因為常年超負荷工作,早已積勞成疾。但我樂觀執著,專注于自主創新和發明專利的產品化,實現著獻身科學的人生夢想…… 愛漢字就是愛中華文化。我32年的奮斗,都與漢字有關。王碼的每一次創新,都跟“漢字文化情結”有關。如果沒有我們的共同努力使漢字暢通無阻地進入電腦,漢字在信息時代也可能走向另外一條道路。“愛國、務實、創新”,這是王碼公司的企業文化。王碼是時代的產物,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碩果。中國人有能力讓漢字暢行于信息時代,我們一定要讓漢字重鑄輝煌!2006年,我參加中宣部、團中央等6單位組織的“全國創新巡回報告團”,贏得了聽眾的熱烈掌聲。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同志在其主編的《科學改變人類生活的100個瞬間》一書中,稱我是“把漢字帶入信息時代的人”,2003年國家郵政總局又發行了《當代畢昇——王永民》的郵票。2010年5月28日,我在第13屆北京國際科博會上獲得“中國自主創新領軍人物”大獎。可以說,王碼帶動了計算機在中國的大規模普及和應用,為我國的文字技術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的新紀元作出了一份貢獻。 (作者:王碼公司董事長、中國發明協會副會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