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機會,因坐標轉換方面的問題我們與劉光明老師取得了聯系。交流中關于坐標轉換的疑惑劉老師一一講解,真是受益匪淺!坐標問題對于我們來說真是比較頭疼的一個問題,所以我們希望劉老師能在我們平臺發布一篇關于坐標轉換的文章供大家共同學習,劉老師慨然允諾。 以下為劉老師關于坐標轉換問題方面的講解。 “GIS前沿”邀請我寫一篇有關坐標轉換的文章。地心坐標轉換牽扯的內容很多,不是幾篇文章能說清楚的。因此,將這篇“坐標轉換概述”獻給各位,可以對坐標轉換有一個大致地、整體地了解。文中有些名詞是為了便于表達而自創的,大家不用考據、較真。 (1)靜態坐標 傳統大地測量沒有考慮板塊運動對坐標的影響。雖然板塊運動客觀存在,但在測量精度不高的情況下,可以假設在局部范圍內構造運動為同向平移運動(板塊剛性)。那么各點的絕對位置雖然在變化,但點之間的相對位置不變。 圖1-1 同向平移運動 1980西安坐標系(以下簡稱“西安80”)的天文大地點坐標是從大地原點引出的相對坐標。在同向平移假設前提下,坐標不會變化,可以認為是靜態坐標。滿足了注重相對位置的一般生產需要。 但是,同向平移假設并不嚴密。因此,還需要定期復測。 (2)動態坐標 現代空間測量技術可以直接獲得點位相對于地心的坐標,或者相對于動態框架點的坐標。高精度的地心坐標必須顧及板塊運動的影響。我國大陸上的地心坐標每年大約有3~4cm變化,主要體現在空間直角坐標的X分量。 動態坐標——隨時間變化的坐標。 瞬時坐標——某歷元時刻的坐標,必須標明其歷元。 那么動態坐標如何來表達? ①點位在某歷元的瞬時坐標。 ②點位的速度。 如果知道該點在某歷元的瞬時坐標和點位的速度,就可以計算該點在任意歷元的坐標。 準確描述一個點的位置,應該具備三個要素:瞬時坐標、歷元(框架),以及速度。 瞬時坐標的歷元不一致,不方便使用和交流。需要在全國范圍內約定一個統一的歷元。 CGCS2000是一個動態地心坐標系,CGCS2000坐標如何來表達? ①CGCS2000坐標的參考歷元是2000.0,即CGCS2000坐標必須是2000.0歷元的瞬時坐標。 ②建立全國速度場模型,用來計算國內任意點的速度。 如果知道一個點2000.0歷元的瞬時坐標,用速度場模型算出該點的速度,就可以計算該點在任意歷元的坐標。反過來說,無論任何歷元的坐標都必須用速度場模型歸算到2000.0歷元,才算是CGCS2000坐標。 同框架同歷元坐標——由一組同框架同歷元坐標組成。 ①點的坐標是瞬時的。 ②所有點的坐標都是同一歷元的,是統一的。 ③一組同框架同歷元坐標是靜態的。 一組CGCS2000坐標必然是ITRF97框架、2000.0歷元的同框架同歷元坐標。可以看出,CGCS2000的坐標是靜態的,加上全國速度場模型后,才成為一個動態坐標系。 如果一組ITRS或WGS-84坐標是ITRF2014框架、2019.5歷元下的坐標,那么也是同框架同歷元坐標,也是靜態坐標。 注意:北京54、西安80是相對坐標,CGCS2000坐標是瞬時坐標,它們都是靜態坐標,不存在每年大約3~4cm變化的情況。 (1)靜態轉換 兩組靜態坐標之間的關系,無非就是平移、旋轉和尺度變換。因此,通過重合點求轉換參數就可以實現坐標的靜態轉換。 圖1-2 靜態轉換 典型的轉換模型為布爾莎七參數模型(還有其他模型,適用條件不同) 也可以用圖幅改正量或格網改正量內插坐標改正,實現坐標的靜態轉換。 (2)動態轉換 不同歷元、不同版本ITRF框架的動態地心坐標間的轉換,分坐標歷元歸算和框架轉換兩步。 注意:本書中的坐標歷元歸算特指地心坐標的板塊運動改正,不要和天球坐標的歲差歷元歸算混淆。 1)坐標歷元歸算的公式為 圖1-3 歷元歸算 2)參考框架間的轉換公式為 需要強調的是: ①歷元歸算改正量隨時間推移越來越大,例如2019.5歷元的坐標歸算至2000.0歷元,改正量約為60cm。 ②在2000.0歷元,現代ITRF框架與ITRF97間差別約5cm(在2020.0歷元可達15 cm)。在精度要求不高或者坐標精度低的情況下,甚至可以不做框架轉換。 注意:1954北京大地坐標系(以下簡稱“北京54”)和西安80這些參心坐標,是相對大地原點的坐標,沒有對準ITRF參考框架,也沒有考慮坐標的時變。因此,不牽扯歷元、框架這些概念。 我國常用坐標轉換為CGCS2000可分為兩種類型: (1)參心坐標轉換 即參心坐標系和CGCS2000間的坐標轉換。 西安80或北京54坐標系是靜態的,CGCS2000是一組同框架同歷元坐標,也是靜態的。兩組靜態坐標轉換采用靜態轉換模式。 同樣,西安80或北京54坐標和一組同框架同歷元的ITRS或WGS-84坐標之間,也可以采用靜態轉換的模式來轉換。 (2)地心坐標轉換 即ITRS或WGS-84等地心坐標轉換為CGCS2000。 1)已知坐標的歷元、框架采用動態轉換模式。 將不同歷元、不同ITRF框架的動態坐標(ITRS或WGS-84)轉換為CGCS2000(2000.0歷元、ITRF97框架),采用動態轉換模式。 如果坐標精度低,可不做框架轉換,只做歷元歸算。 框架轉換參數和速度場模型可以在測繪行業標準CH/T 2014—2016 《大地測量控制點坐標轉換技術規范》(以下簡稱“CH/T 2014”)中查到,不需要自己求。 特點:只要明確坐標的歷元和框架,單點就可以轉換。 2)已知坐標的歷元、框架也可以采用靜態轉換模式。 例如:一組2019.5歷元、ITRF2014框架下的坐標(ITRS或WGS-84),同CGCS2000坐標一樣,是一組同框架同歷元坐標。可以和CGCS2000坐標做靜態轉換。 實質上是一個靜態轉換把歷元歸算和框架轉換這兩步都吸收了。 之前沒有發布速度場模型的時候,用戶無法做歷元歸算,只能采用靜態轉換模式轉換。 注意:靜態轉換和動態轉換中的框架轉換都是平移、旋轉和尺度變換。區別在于: ①靜態轉換,用重合點求出的區域性轉換參數,轉換結果不唯一,不可靠。 ②框架轉換,用四種空間測量技術實現的全球性轉換參數,轉換結果唯一,更可靠。 靜態轉換的好處是,解出的區域性轉換參數更有代表性。但是需要找多個重合點,自行解算轉換參數。而且由于大范圍板塊形變不一致,靜態轉換更適用于小范圍轉換。 動態轉換只要明確坐標的歷元和框架,單點就可以轉換。不需要和其他點一致,體現了動態特點。但是速度場模型誤差的影響會隨時間放大,也不能顧及高程變化以及坐標的非線性變化。更適用于歷元間隔較短的情況。 3)未知地心坐標的歷元、框架,只能采用靜態轉換模式轉換。 長期以來,大家習慣于把GPS測得的坐標都叫做WGS-84坐標,但是沒有標明坐標的歷元和框架,無法做動態轉換。 對于這種未知坐標歷元的WGS-84坐標只能采用靜態轉換模式轉換為CGCS2000 。(需要重合點) 雖然不知道這組WGS-84坐標的歷元,也應該保證其歷元大致相同,或是同一期觀測的WGS-84坐標。不同時期的WGS-84坐標不自洽,不能作為重合點使用。 可根據坐標每年約3~4cm的變化量和精度需求來估計歷元的一致性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