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溝通世界之前,我國的領土概念是不甚清晰的,這跟古代地圖的制圖方法較為落后有一定關系,同時跟中原王朝特殊的外交政策有關。 在中原王朝的劃分下,王朝疆域可分為流官實控區、羈縻區域、附屬國等等,從理論上講,他們都是要聽從中央命令的,但違背命令的后果有不同。實控區往往將面臨大軍平叛,羈縻區需要多次抗命才可能有此待遇,附屬國就基本不會有此待遇,除非碰上很剛的皇帝。 我國的先民最早活躍于黃河中下流區域,然后逐步向四周拓展,到秦朝建立大一統王朝之時,王朝的疆域東至大海,西到隴西,南瀕南海,北抵遼東,隨后的漢朝又加了一個西域。 值得注意的是,秦漢疆域內的西域(今西北新疆)和西南(今西南云貴)都不算完全實控,二者都曾脫離中原王朝管控,他們最終完成實控,跟明朝兩朝有莫大關系。 明朝:主營云貴 對于云貴的經營從戰國時期的楚國就已經開始,但直到明朝,中央政權難以管控當地,不得不委任當地的實力派——土司世襲治理,這樣就使得云貴處于一種半獨立的狀態。 ![]() 這些土司明面上是服從中央的,但如果中央要他們大出血的話,他們第一個使絆子,這就使得中原王朝無法以云貴為踏板,進一步向東南亞拓展,比如元朝將領缺劉深征討八百媳婦國(在今泰國北部)時,在貴州西部征糧,引發土司反抗,水東土司宋隆濟、水西土司奢節相繼起兵,劉深大敗。 元朝此舉,除了有他們熱衷于擴張的因素,還有拓展新地盤的需要,在宋朝經濟重心南移之時,湖廣已經逐漸開發,云貴成了新的移民地帶。這種經濟交流的強化,使得中原王朝對云貴的經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明朝初年,明軍掃除盤踞在云貴的元軍殘余后,依靠元朝時修的驛站通道,開始了對云貴的逐步深入。 明朝的深入,從湖廣四川出發,經貴州而入云南,除此之外,三宣六慰還包括了今緬甸、泰國北部和老撾的中部地區,羈縻區域可謂廣闊。明朝中后期國力逐漸衰弱時,緬甸東吁王朝崛起,這些土司紛紛歸附東吁王朝,與此同時,明朝還是在云貴苦戰。 ![]() 歷經兩百余年的努力,明朝在付出巨大代價后,仍只消化了貴州和大半個云南,剩下的改土歸流交由清朝繼續,這才穩固了云貴。但當清朝想進一步進入東南亞時,卻遭遇了巨大的挫折。 清朝:兩邊下手,一邊開花 明朝的疆域變化很有特色,其在開國初期就迅速達到一個高值,明太祖北伐元朝后以元朝繼承者自居,有義務接管元朝的一切領土,于是明朝出現了許多傳統中央王朝不具備的領地,比如西藏和東南亞的那些土司等。 不過明朝始終沒能解決盤踞于北部的蒙古部落,即便是明成祖時期征伐漠北,也只是將他們打殘,把領土推到巔峰。明成祖死后,明朝疆域主動縮小(衛所內遷),很快就被蒙古騎兵在土木堡來了個意外的反推,盛世而險些亡國。 清朝的疆域變化就很符合國力變化規律,國力上升時疆域擴大,國力衰弱時疆域縮小,不過清朝疆域縮小的方式非常屈辱。 ![]() 清朝也需要面臨蒙古部落的問題,不過他們跟明朝不同,清朝本身就是異族入主中原,入主中原的方式還是滿蒙同盟。清朝皇帝同時擁有蒙古大汗的名號,為了維護這個聯盟,清朝拼了命地追求蒙古統一,想把散居在東北到西北廣大地區的蒙古部落全部納入統治,奪取西域就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最后一步。 歷經數代人努力,清朝在乾隆時期完成了對西域的統治與鞏固,這塊脫離中原千余年的故土新歸,被定名為新疆,清末時還收復過一次,不得不說是清朝在領土方面最大的貢獻了。 西北用兵的同時,清朝在西南也沒閑著,改土歸流的最后一步,也是清朝完成的,到乾隆時期,清朝真正控制了云貴高原。這時候,清朝開始向東南亞眺望了。 由于緬甸的挑釁,乾隆時期,清緬戰爭爆發,結果是清朝慘勝,緬甸雖然不服,卻也不再挑釁,但清朝在這一方向的擴張就基本停止了。 ![]() 另一方面,還是乾隆時期,清朝曾出兵幫助安南后黎朝平定西山起義軍,結果先勝后敗,取得勝利的西山朝阮文惠為了獲得清朝承認,反而向清朝“投降”,以至于此役也成為乾隆的十全武功之一。 進取東南亞的困局 元明清三朝都曾試圖進取東南亞,卻均以失敗告終,進度最大的明朝也只是控制安南十余年后,不得不撤出,究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遠離中原王朝核心區域。 距離過遠加上邊境地帶人口不多、物產不豐,導致中原王朝必須從其余地方調兵調糧,算上那支離破碎的地形地貌,運輸難度極高。清緬戰爭清軍第三次出兵時,派兵兩萬五千,征用了馬、驢、牛八萬余,才只完成一半的后勤補給,另一半靠緬甸當地解決。 如果是短期戰爭,中原王朝倒是耗得起,可要是打上十幾年的話,中原王朝也肉疼啊,付出跟回報完全不成比,索性丟了算了。 第二,水土不服。 ![]() 征戰的將士一般來自溫帶地區,受不了當地的熱帶氣候,加上當時醫療衛生條件落后,隨便來個瘧疾就夠大軍受得了。清緬戰爭中,清軍的非戰斗減員比戰損人員還多,主將也是因此而病逝。 而當地人完全不必考慮這個問題,打不過你就鉆叢林耗死你,一直拖到你不得不撤退。 第三,當地實力。 當地并不是一群野人,也是有政權有組織的,泰國、緬甸、越南都曾建立過強權,這種強權一方面給中原王朝占領帶來一定阻礙,另一方面就算占領后,當地人不認同中原王朝,施政稍有不當,立馬就是武裝反抗,然后打仗、消耗物資、勝利后施政、反抗,如此循環,簡直就是填不滿的無底洞。 而且當地政權也非常識相,一擊退中原王朝,很快就上來認慫,認個大哥就回去做自己的土霸王了,中原王朝得了面子,沒事也就不會花大力氣去攻打這些政權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