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吳茱萸、肉桂、花椒、細辛各等份。上藥共研細末,外敷雙足心涌泉穴及肚臍,敷料包扎,膠布固定。每日1換,天寒或寒象明顯則將藥末加熱后外敷。可健脾化濕止瀉。 ②吳茱萸2~3g。將吳茱萸搗碎,用水浸泡后均勻置于兩塊紗布上,然后用膠布分別固定于兩側足心,一般2~3天后取下。可溫中健脾,適用于嬰幼兒腹瀉。 ③苦參、蒼術各適量。將苦參、蒼術研為細末,熱重者3:1混合,濕重者1:3混合,以米醋調敷雙足心,外用紗布包扎,膠布固定。4~12小時換藥1次,瀉緩則換藥時間可適當延長,以愈為度。可健脾利濕,清熱燥濕,適用于嬰幼兒腹瀉。 ④大蒜20g,朱砂0.3g。將大蒜搗爛,納入朱砂拌勻,壓成藥餅樣,貼敷于雙足心涌泉穴。每日1換,連續3~5天。可清熱止瀉,適用于急性腹瀉。 圖片來源:《小兒推拿》 ①生姜適量,洗凈,搗爛裝入布袋內,置于小兒胃脘部,上放熱水袋,熱敷1~2小時。每日2~3次,直至病愈。可溫中止瀉,適用于小兒胃寒吐瀉。 ②生姜切片,分別貼敷于雙側內關穴,膠布固定,每日敷12小時;亦可將生姜搗泥,敷于肚臍,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續2~3天。可溫中散寒,適用于小兒胃寒吐瀉。 ①取山梔子(鮮者尤佳)適量,搗如泥,加食鹽少許,混合均勻,外貼于手心勞宮穴處,包扎固定。每隔12小時換藥1次,一般2~3次即可。可清熱解毒。 ②法半夏適量,研為細末備用。使用時每次取藥末少許,加白酒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于雙側天樞穴,敷料包扎,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續3天。 圖片來源:《小兒推拿》 ①芒硝5份、丁香1份,共研細末備用。使用時取本品3g,敷于臍孔處,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可同時配合局部熱敷。每日1換,連續2~3天。可溫中消食。 ②五倍子2份、吳茱萸1份,共研細末備用。使用時取本品6g,用凡士林調為膏狀敷臍,外用膠布固定。每日1換,一般治療3~6小時后起效,連續2~3天即可。可溫中散寒,收斂止瀉。 ③丁香、吳茱萸各3份,木香、白術各1份,共研細末備用。使用時取本品5~10g,用黃酒適量調為糊狀,敷臍,外用膠布固定。每日1換,連續3~5天。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④白術、白芍、陳皮、山楂、升麻、車前子、吳茱萸、豆蔻、丁香各等份,研為細末,裝瓶備用。使用時取藥末適量,用清水調為稀糊狀,外敷于肚臍處,敷料包扎,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3次為1療程,連續治療1~2個療程。可健脾止瀉。 ⑤丁香1份、肉桂2份,共研細末。每次取本品1~3g,納臍中,外貼紙膏藥。每日1次。用于寒瀉虛證。 ⑥吳茱萸30g,蒼術20g,丁香6g,胡椒30粒。用火焙干,研成干粉,混合均勻,裝瓶備用。用時取藥末1.5~2g,陳醋或植物油調成糊狀,敷于臍部,外以紗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用于脾虛或脾腎陽虛泄瀉。 ⑦肉桂3g,細辛0.9g,干姜6g。上藥共研細末,加冷開水和勻,填于患兒臍部。每日換藥1次,連續用3~5日。用于風寒瀉。 ⑧車前子g,滑石粉6g,甘草3g。上藥共研細末,取藥末適量,滿患兒臍部,外以紗布覆蓋,膠布貼緊。每日換藥1次。用于濕熱瀉。 ⑨單味中藥胡椒粉填臍,以填平肚臍為度,用傷濕止痛膏覆蓋固定。每日或隔日1次。用于風寒瀉。 蔥白100g,食鹽500g。先將食鹽放鍋內炒至炸花為度,納入蔥白拌勻,用毛包好,趁熱敷臍(熱度不宜過高,以免燙傷)。每日1~2次,連續2~3日。可溫陽散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