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病—氣虛,氣陷,氣脫,氣滯,氣逆,氣郁
氣的病變很多,臨床辨證當分虛、實。虛證為氣虛、氣陷、氣脫;實證為氣滯、氣逆。虛者治以補氣、升提、固脫;實者治以理氣、降逆。 1.氣虛 癥狀: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頭暈目眩,不思飲食,大便溏軟,舌淡胖有齒痕,脈虛無力。 病機:飲食勞倦,久病失養,或年老體衰,或素體稟賦不足,臟腑機能衰退,元氣虧虛而致。 治法:益氣補中。 方藥:四君子湯加味。本方功能補氣健脾,主治脾胃氣虛,食少便溏等癥。 2.氣陷 癥狀: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頭目昏眩,脘腹墜脹,納谷不香,或內臟下垂,或久瀉久利,或脫肛、陰挺,或月經量多,或帶下綿綿不斷,舌淡苔薄,脈細弱無力。 病機:臟腑虛損,中氣下陷,升舉無力。 治法:益氣升提。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本方功能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主治中氣下陷,清陽不升之證。 3.氣脫 癥狀:氣息微弱,神情淡漠,面色灰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舌質白潤,脈微欲絕。 病機:臟腑衰極,陰竭陽亡,元氣欲脫。 治法:益氣固脫,回陽救逆。 方藥:參附龍牡湯加減。本方益氣固脫,回陽救逆,用于元氣衰憊,氣血不榮臟腑,陽氣欲脫證。 4.氣滯 癥狀:脘脅脹痛,攻竄不定,時輕時重,噯氣,或腹痛腹脹,矢氣則脹滿減輕,其病情常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苔薄,脈弦。 病機:肝失條達,氣機郁滯。 治法:行氣止痛。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本方疏肝解郁,行氣和血,用于肝郁氣滯所致脘、脅、腹部脹痛,噯氣等癥。 5.氣逆 癥狀:肺氣不降則咳嗽喘逆;胃失和降而噯氣呃逆,嘔吐惡心;肝氣升發太過而頭痛,眩暈,咳嗆脅痛,咽中如窒。 病機:或痰壅于肺,肺氣不降;或病邪犯胃,胃氣上逆;或肝失條達,肝氣上逆。 治法:屬肺者,降氣化痰;屬胃者,降逆和胃;屬肝者,鎮逆平肝。 方藥:肺氣上逆者,用蘇子降氣湯加減。 6:氣郁 多因情志不舒,氣機郁結所致。《丹溪心法·六郁》:“氣郁者,胸脅痛,脈沉澀。”《證治匯補·郁證章》:“氣郁,胸滿脅痛,噫氣腹脹。” 病機: 郁為結聚而不得發越之謂。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變化不變化。郁有六證,氣郁為郁證之一。明代以后,多以郁病屬于情志的病機,張介賓更專從情志之論而倡怒郁、思郁、憂郁之說。華云在《臨證指南》中云:“郁則氣滯,其滯或在形軀,或在臟腑,必有不舒之現癥。現在一般多將情志為郁,責之于肝氣。 治法:屬肝者,理氣疏肝;屬胃者,和胃;生痰者,理氣化痰。 方藥:木香調氣散、七氣湯,溫膽湯、半夏厚樸湯等隨癥加減。 五臟均有氣,氣病均可有郁滯,然以肝氣之郁最為突出。"肝氣乃病理之一大門,善調其肝,以治百病,胥有事半功倍之效"這里面辯證仍屬第一位。 |
|
來自: bulaolindtsg > 《國醫/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