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草(1906年2月—1988年5月)名勁草,字梨霜,祖籍浙江鄞縣,生于上海。 少年時就讀于上海萬竹小學、萬竹乙種商業學校學習。1925年肄業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曾為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作字幕裝飾畫,后任上海大理石廠造型設計師。 1928年起與潘思同、方雪鴣等籌辦白鵝畫會,并創設白鵝繪畫研究所,1934年改名白鵝繪畫補習學校,同時任良友圖書公司《美術雜志》編輯,編輯有《白鵝年鑒》、《裝飾美》、《白鵝畫刊》。 1936年后,專志于中國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1945年起創設勁草社,1946年后參加上海美術作家協會。1950年參加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藝術處工作, 1954年被任為上海美術工藝品供應社主任,并創辦新中國美術研究所。1955年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展覽部部長兼上海美術館館長。曾當選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二、三、四屆理事,美協上海分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上海市文聯委員,市人大代表。 早年兼事中、西繪畫,后擅長中國畫。作品有中國畫《滿目青山夕照明》;《籠中鳥》藏於上海博物館;《樂園在望》藏於人民大會堂。有多幅作品為中國美術館及各地博物館收藏。插圖《小蝌蚪找媽媽》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頒發的拿瑪獎。早年曾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出版有《粉畫集》、《素描速寫》、《花卉小景畫選》、《秋草畫集》、《秋草花卉》、《小品畫選》等。 藝術乃時代之心聲。人所共知,中國畫千百年來,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風格的作品和藝術現象。然近現代中國繪畫史上出現了一種特別的現象,就是一些早年研習西畫而卓有成就的畫家後來都轉治中國畫,如徐悲鴻、劉海粟、吳作人、朱屺瞻……是葉落歸根之尋根意識、還是西學得體中學為用、還是絢麗之極歸於淡泊,一時難作結論。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中國畫境之浩渺、清雅和閑適,正是合乎中國文人雅士於自然之中尋求慰寄之心理,這其間或有出世的消極,但換取的卻是拔俗的高尚,於是天地山川、花草蟲魚便成了修養情操和追求未來的象徵。只要看看近現代史上中國文化人士在社會生活中的坎坷曲折,便可知畫家們先是百倍求洋、後又轉向傳統之復雜心理。近人陳秋草就是一位有著深厚的西畫功底、又在傳統繪畫中浸淫幾十年的藝術大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