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公眾號與您相伴2422天▲戳上方藍字關注 如果這件事情是我一生一定要做的,不管失敗成功都要做,那就不必再去考慮結果是吉還是兇。 「曾仕強每日箴言」 |全文共1900字,深度閱讀需8分鐘,受益終生| 當今社會以經濟為主導,人們普遍注重金錢名勢上的利害關系,趨利避害也成了做事的準則,其實這是很短淺的認識,更不符合《易經》的道理。 《易經》只講吉兇,不講利害。吉兇跟利害是不一樣的,我們講慣了吉利,以為吉就是利,兇就是害,其實不是。 那么,《易經》講的吉兇是什么意思?如果我們按《易經》的道理趨吉避兇就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還有一個可以超越吉兇的境界,是什么呢? 吉兇是得失長期的效果 利害只是短暫的現象 《易經》里面所講的吉兇,并不是利害的意思。 真正的意思是,如果按照《易經》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吉,因為你一定會有所得;如果不按照《易經》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兇,即使你有所得,也一定守不住。 那什么叫有所得? 比如做生意,虧了本,也會有所得,因為虧了本,學到了經驗,長進了,這對于自己的成長來講就是有所得;被別人騙了,也會有所得,因為自己的品性變好了——本來他騙我,我就要騙他,現在他騙我,我也不騙他了,這不就是得嗎? 當然,這些行為都必須是依易理而行才可以。 如果不按照《易經》的道理去做,雖然可以獲得很多的利益,但結局一定是兇的,因為那樣的財產和所得根本就守不住。 從這個角度我們才能夠了解,什么叫作不義之財,什么叫合義之財,什么叫正當所得,什么叫不當所得,否則就很難接受這種觀念。 我們現在因為觀念混淆,老覺得吉兇就是利害。假如真是如此,我們直接趨利避害就好了,為什么還要講吉兇呢? 一句話說完了:利害其實是短暫的現象,得失才是比較長期的效果。 我們學《易經》,其中之一就是為了有所得而趨吉避兇。既然如此,為什么說趨吉避兇還不是人生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呢? 人生的最高境界應該超越吉兇 很多人熱衷于算卦,就是希望能夠預知未來,趨吉避兇,在卦辭里也經常會看到吉字或者兇字。 但自然是沒有吉兇的,而《易經》的道理就是自然的道理,所以人生的境界應該超越吉兇。 自然之中,一朵花開了又謝了,它本身并沒有好,也沒有壞;一只兔子死了,沒有兇;一只蟲生了,也沒有吉。 這些都沒有吉兇,吉兇是人才會產生的感覺。 一只動物跟你很有感情,它死了,你會覺得很難過。一只動物跟你一點兒感情都沒有,死就死了,你不會覺得怎么樣。所以同樣一只狗,為什么有人討厭它,有人喜歡它?因為不同的人,對狗的感情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做一件事情,先問問自己心里有沒有理想,有了理想你就沒有什么吉兇了,沒有理想你就會有吉兇。 如果這件事情是我一生一定要做的,不管失敗成功都要做,那就不必再去考慮結果是吉還是兇。 人一旦有了吉兇觀念,就表示已經不是最高等的了,已經來到中等了。如果不敢說吉兇是自己在定,而是相信吉兇是命在定,那就更下一等了。 因此,人可分三種:
做人,千萬記住,做任何事都只問應該不應該,少問結果會怎么樣。人生應該是享受過程,而不是計較結果。 現在我們終于知道,人生最好不要有吉兇,不要一天到晚求大吉大利,要超越吉兇,我們要的是“無咎”,它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 無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易經》所說的無咎,就是說一個人會犯錯,但是犯錯后會改正補救,然后就無咎了。這個世界上哪個人會不犯錯呢?你說你不犯錯,那肯定是騙人。 《易經》里面列舉了很多錯,到最后都演化成無咎,是因為人知錯后會去補救,不是單單去改而已。 很多人只知道改改改,改有什么用?善于補救,才會使損害降低到最小。 孔子當時就提出了無咎的層次是高于吉兇的,因為孔子是很了解人性的。他知道要人不犯過錯,那真的很困難。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所以孔子說做錯就做錯了,不必后悔,也不必怪這個怪那個,改過就好了。他認為你做錯的事情趕快想辦法去補救,這才是最要緊的。 很多事情,你當時認為沒有后患,做下來后患就出來了。那怎么辦?趕緊去補救,不能推卸責任,也不要道歉,更沒有辦法說重來。 你要做的是把后遺癥降到最低,今天叫停損點。 任何事情一看糟了,趕快找到最合理的停損點,不要讓它再損下去了,這樣就好了。那就叫“無咎”。 《易經》里面這個“無咎”是最了不起的。他告訴我們,人,天天都有艱難險阻,這才叫人生。你討好的,不見的是好,因為后面的結局是怎么樣,很難料。 所以,人要考慮得長遠一點,不要只看眼前。眼前很好,明天就壞了;五年很好,十年就糟糕。所以中國人凡事都想得很長遠,就是這個道理。 總而言之,我們要知道,吉兇利害都是相對短暫的過程,只有做到無咎,才能沒有后遺癥,實現長長久久,這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本文策劃:賈歐 本文內容:曾教授著述匯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