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韌于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以來,這種技術革命已歷經三次,它們分別是:十八世紀在英國以蒸汽機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十九世紀在美國和德國爆發的以電的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二十世紀在美國產生的以信息和互聯網為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而以人工智能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始露端倪。 毫無疑問,每次工業革命都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巨大的進步,使生產力的水準大幅提升,人類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迅猛增強。然而,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每次工業革命在創造福祉的同時,又讓相當一部分人陷入災難。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爆發,蒸汽機的普及導致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紡織廠、瓷器廠等大量的手工作坊破產。當年令人羨慕的大量熟練的工匠被淘汰、被趕進失業大軍的隊伍,陷入赤貧。雖然,蒸汽機的出現催生了一些新產業,但這些新產業中的崗位并非馬上能吸納被機器淘汰了的工人,只有少量人能適應新崗位的要求,從而造成嚴重的兩極分化,社會矛盾尖銳。這種由于技術革命所造成的負作用,英國花了近半個世紀才予以逐漸化解。英國憑借其工業革命所持有的軍事和經濟優勢,通過罪惡的鴉片戰爭和殖民地戰爭強行把剩余的貨物推向殖民地,從而消化掉其大機器生產出的、國內無法賣掉的商品。商品賣掉了,失業的工人逐漸掌控了操縱機器的技能就業了,國內矛盾緩解,國家也繁菜。有人把工業革命的效應路徑歸結為三步曲:
第二次工業革命也與其相似,但唯一不同的是,運氣遠不如英國人好,殖民地、市場已基本瓜分完畢。于是美國提出“利益均沾”,提出重新改寫市場和殖民地的版圖;工業革命大大加深了德國的社會矛盾,大批工人被驅趕進失業大軍的隊伍,一時間德國工人運動風起云涌。為緩和矛盾,德國發動了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災難。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的負作用直到二戰后方予以舒解。 與前兩次類似,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產生地美國,誕生了一大批互聯網寡頭,也產生了一大批富可敵國的“牛人”。但大量的在傳統制造部門辛勤勞作的工人失去了工作。昔日繁榮的底特律、匹玆堡等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興旺起來的城市,仿佛一夜之間遭到核武器的襲擊,紛紛破產,變成“鬼城”。兩年前爆發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充分說明工業革命的負作用,在這場運動中,示威者的口號是“我們是99%”,這足以佐證工業革命的效用路徑:少數人受益,大部分人受損。 當第三次工業革命還未走出人們生活的同時,第四次工業革命又接踵而至。與前三次工業革命僅替代體力、替代肌肉勞動不同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替代的是人類最引以為傲的“大腦和思維”,第四工業革以人工智能AI為標志,它能夠替代人的大腦去思維、去思考,這樣“AI”革命中,機器所取代的不僅僅是那些簡單重復性的勞動,還包括醫生、律師和金融分析師等過去被認為是非常需要腦力的工作。與之前的三次工業革命一樣,“AI”對社會的沖擊將是巨大的。 對“AI”的橫空出世,人們憂心忡忡,以色列學者赫拉利說:“人類將在未來的軍事領域和經濟領域失去作用?!蹦敲?,人類只能在花前月下,吟詩作畫,只能“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直至老去。顯然,這不是理想的生活模式。 最近,美國學者、普利策獎得主約翰·馬爾科夫在《與機器人共舞》一書中,提到“AI”和“IA”兩種思路。所謂“IA”叫做智能增強(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它所強調的是借助機器加強或拓展人類智能,而不是取代人類的能力。 AI和IA,彼此之間既存在聯系,又相互排斥,同時又存在悖論:同樣的智能革命既可以取代人類,也可以延伸增強人類的智能,讓人能更加聰明。既然智能技術能夠用于增強人的智力,所以面對AI技術的發展,我們勿須談虎色變。問題在于你是否能做到利用IA來增強自已的智能,你的智能增強了,你便可以駕馭AI,控制AI,讓他無法替代你,而且為你服務。而要做到這一點,終生學習則是必然,要知道,你的合作伙伴也在“深度學習”。 還應引起人們注意的是,每次工業革命勢必要淘汰大量的現有產業,使人們失去工作而陷入貧困。為避重蹈復轍,避免“少數人受益,大部分人受損”的悲劇出現,那就是全社會不能無視那些被AI技術淘汰了的人。而盡可能地把IA思想和觀念推廣到全社會,這比把AI技術分配給全社會更為重要。要讓大多數人在智能革命中受益。 未來理想的社會應該是,人與機器和諧共存,智能增加的人類有效掌控著機器,讓機器為人類服而不是相反。機器干機器應該干的活,人干人應該干的事,有時則應人機合作,人機共事。信息專家明斯基說:“如果幸運的話,機器或許會把我們當寵物養著?!比欢@一切都有待我們自己的IA智能加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