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祛濕,大家肯定都知道一道祛濕湯——“薏米紅豆湯”,但經常有人會問:為什么吃了不見效呢?我想說,方子真沒錯,而是大部分人不了解薏米和紅豆的正確用法,你以為就薏米紅豆加水熬煮這么簡單?實際上,至少有5點錯了!中醫里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從功效來說,紅豆養心,赤小豆祛濕;從形狀來說,紅豆比較圓,赤小豆是細長的,別再傻傻分不清楚。公眾號:御痧閣,更多中醫妙法發表于此 薏米祛濕雖好,但性寒,直接煮來吃,會傷脾,脾是負責運化濕氣的,脾傷了,濕氣更加揮發不出,越想祛濕反而越濕。所以,吃之前,可以先將薏米大火快炒,有燥濕的作用。赤小豆、薏米很難煮爛,最好用溫水浸泡兩小時后再煮,否則營養成分難出來,沒有時間浸泡,也可以多熬半小時。公眾號:御痧閣,更多中醫妙法發表于此 紅豆薏仁湯,不是粥,千萬不要加大米!因為大米長在水里,濕氣本身就重!紅豆和薏米本身不含濕,所以怎么熬都不稠,湯很清,中醫恰好利用這種「清」的性質來祛濕。 一旦加入大米,就等于加進濕氣,整個變成粥,味道可能更好,但對于養生來說,那一把大米讓所有的紅豆、薏米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脾與濕氣是對冤家,因為“脾主運化”,脾虛了,濕氣會加重,濕氣重又會導致脾虛,要祛濕還需健脾。所以,薏米紅豆湯并非那么簡單,只有做法用法完全對了才算是治濕邪最好的藥。◇ 放入砂鍋中,加水,開火至鍋中水開后,調小火繼續慢燉半小時左右,待豆仁呈花糜狀,加點冰糖調味即可。◇ 將湯濾出當水喝,赤小豆和薏米當飯吃,也可以一起當成粥吃。◇ 量和比例,各抓一小把就行了,別放多了,否則煮出來一大鍋,盡量多放水,少放薏米和赤小豆。有些人喝了薏米紅豆湯濕氣還在,根本原因在于本身濕氣就很重已傷及到脾,或者說本身是脾虛濕盛,所以上面說到祛濕還需健脾,在此推薦一個中醫著名健脾食方:四神湯。四神湯發源于臺灣東部,因為使用了淮山、蓮子、茯苓、薏仁為主要材料。這四種藥材,在中藥里稱為“四臣子”,與閩南語的“四神”諧音,因此稱為“四神湯”。由于后來漸漸加入芡實,所以現在一般的四神湯料,其實有5種藥材,也有的藥材店把芡實和薏米算一種,各配一半的分量。四神湯,以甘平為主,甘能治水,故能健脾和胃。 山藥 以補虛為長; 茯苓 以去濕為長; 薏仁 有化濕之功,又能清熱,因為濕久會化熱,變成濕熱,薏仁最擅長清濕熱; 蓮子 養心安神為首功。 芡實 補中益氣,健脾止瀉,固腎益精,除濕。 四神湯里不但有茯苓化濕,還有薏苡仁來清熱,薏仁還能把濕氣轉化成津液,又有山藥蓮子補虛,且能鎮水,達到安神之功,使濕氣不再為害,從而整體調理身體,達到健康。
整體功效:祛濕清熱,健脾養胃,美白皮膚,補益心肺,調肝固腎。性平,適宜作為食療,常常食用之。 四神湯藥材含有大量淀粉,單獨燉煮的話口感較澀,適合添加蛋白質增加潤滑感。 葷食者,除了可用豬肚搭配四神,還可加豬骨、豬小腸 、排骨等;而素食者,可加豆類制品一起煮粥或湯,比較容易消化。 四神湯是個性質平和的藥膳,對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容易腹瀉、免疫力差的人和幼兒發育不佳,有不錯的調理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