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2年9月6日, 一艘破爛不堪的帆船載著衣著襤褸的18個人駛入圣盧卡爾·德·巴拉梅達港。 這群人剛剛完成了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創舉—— 人類首次環繞地球。 3年前,他們從這里進入大西洋,進行環球航行。 航海前 故事還得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基督徒驅逐阿拉伯人的收復失地運動(也叫再征服運動)說起。 到了14世紀末期,在收復失地運動中新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資助遠洋探險,沿非洲西海岸進行領土擴張,俘虜當地黑人為奴隸去販賣。 到了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位于歐洲,海峽對面是亞洲,被土耳其攻占后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地圖來源:網絡 奧斯曼土耳其攻打君士坦丁堡。圖片來源:Wiki 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庭文化的結晶,君士坦丁堡陷落后,被改為清真寺。圖片來源:網絡 土耳其人與威尼斯商人一道壟斷來自東方的香料貿易,造成歐洲市場上香料價格飛漲。 因此尋找通往東方香料產地的新路線成為一項重要任務,航海探險活動進入快車道。 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率領的船隊已經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1492年,西班牙航海家意大利人哥倫布率領船隊到達美洲。 在搶地盤過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矛盾越來越大。經羅馬教皇的調解,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簽訂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 條約規定以佛得角以西1770公里(西經46°37′)處為界,界線以東“新發現”的土地歸葡萄牙,以西“新發現”的土地歸西班牙。 這是世界上一個瓜分世界的條約,當然這條約壓根沒有考慮當時其他國家人民的意見。 1494年葡萄牙和西班牙確定殖民地勢力范圍分界線,巴西在分界線以東,所以屬于葡萄牙。地圖來源:網絡 當時沒料到,后來在美洲大陸上“發現”的巴西沿海地區會在西經46°37′以東。因此巴西成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而美洲其他地區成為西班牙殖民地。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到達印度,打通了去往東方的新航線。但印度不是香料的原產地。葡萄牙人繼續向東航行,1509年,葡萄牙人到達馬六甲。1511年,葡萄牙人到達香料產地——馬魯古群島。 與此同時,西班牙人在征服美洲大陸的時候,逐漸知道美洲大陸不是印度,而是一塊以前歐洲人從不知道的“新”大陸。 他們還發現,美洲往內陸里走,又到海邊,面前是浩瀚無際的大海,西班牙稱其為“南海”。 西班牙最開始到達美洲西海岸在巴拿馬這里,巴拿馬地峽近似為東西走向,太平洋在其南邊,故稱之為“南海”。地圖來源:網絡 當時歐洲盛行“地圓說”,西班牙人相信“南海”的對岸就是亞洲,往西航行穿過“南海”,很快就能到達亞洲香料的產地。 麥哲倫是葡萄牙人,早年跟隨達伽馬的船隊到達印度,后來奉命指揮艦隊從印度往東航行,通過馬六甲海峽,找到了香料原產地——馬魯古群島。 麥哲倫畫像。圖片來源:Wiki 不過,麥哲倫認為如果從葡萄牙出發,在大西洋往西南方向航行,繞過美洲大陸的南端,進入“南海”,向西航行,到達馬魯古群島的路程會更近些。 但是葡萄牙已經找到了繞過好望角去馬魯古群島的東方航線,國王對花費財力再找一條往西去馬魯古群島的航線不感興趣。再加上麥哲倫后來在幾場海戰中失利,被葡萄牙國王冷落。麥哲倫被迫遠走西班牙。 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圖片來源:網絡 葡萄牙找到香料產地的新聞對西班牙來說顯然不是好消息,根據1494年簽訂《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東方航線屬于葡萄牙,西班牙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葡萄牙人把從東方運回的香料高價賣出。西班牙人不能忍,一定要找到向西航行去香料產地的的西方航線。西班牙人的想法和麥哲倫不謀而合。 航行中 在西班牙國王王卡洛斯一世的資助下,1519年8月10日,麥哲倫的船隊在塞維利亞起錨,沿著瓜達爾基維爾河到河口的圣盧卡爾·德·巴拉梅達港,完成最后的集結。 塞維利亞,哥倫布也是從這里出發去美洲的,哥倫布去世后長眠在塞維利亞大教堂。圖片來源:網絡 1519年8月20日,麥哲倫船隊駛入大西洋,開始環球航行。 麥哲倫的船隊由五艘船,265人組成: 麥哲倫船隊。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麥哲倫船隊在西班牙的殖民地加那利群島完成補給,往西南方向航行,船隊沿著美洲南部海岸航行,尋找進入“南海”的水道。 加那利群島,西班牙1393年西班牙人到達這里,隨后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地圖來源:網絡截圖 1520年1月10日,船隊到一個很大的海灣,那是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的入海口。 麥哲倫船隊繼續往南航行。 1520年3月31日,船隊跨過南緯49°30′,來到一個未來被叫做圣胡利安港的良港,這里很荒涼。北半球逐漸進入夏天,南半球將進入冬天,考慮到繼續往南航行會更冷,麥哲倫決定在這里過冬。 至今人稀的圣胡利安港。圖片來源:Wiki 到目前為止的整個航行過程其實并不順利,一個原因是總指揮麥哲倫是葡萄牙人,當時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敵對國家,這令船上一些西班牙軍官不滿,他們在航行過程中處處為難麥哲倫。麥哲倫軟硬兼施地控制局勢,防止發生叛亂。 然而想極力避免的事終究還是發生了。在圣胡利安港,由于面臨食物短缺,麥哲倫下令食物定量供應,再加上這么長時間以來一直沒有找到通往“南海”的水道,不滿的情緒在水手中蔓延起來。船隊監察胡安·卡爾達亨等西班牙軍官利用水手的不滿,造謠葡萄牙人麥哲倫要把他們帶到絕境去,煽動叛亂。 1520年4月1日夜里,叛亂發生了,叛亂者很快占領了其中的“圣安東尼奧”號、“勝利”號和“預想”號這三艘帆船,要求返回西班牙。 沉著冷靜的麥哲倫用計假裝求和,利用叛亂人員大意,派親信突襲,重新奪回了帆船的控制權,平定了叛亂。除了平叛中已經被刺死的一個叛亂頭目外,麥哲倫將另外兩名發動叛亂的頭目流放。 麥哲倫平定船員叛亂。來源:搜狐 麥哲倫已經不想在這個地方再待下去了,5月中旬,麥哲倫派“圣地亞哥”號帆船先向南航行探路,遭遇大風暴,“圣地亞哥”號撞上懸崖,所幸除了一名船員遇難,其他船員均安全返回圣胡利安港。但“圣地亞哥”號嚴重受損,只好將船上物資搬到其他船只上,丟棄“圣地亞哥”號。這樣,船隊只剩下4艘帆船。 麥哲倫等人在圣胡利安港等到8月24日,天氣轉好,船隊出發,往南航行,在南緯50°的圣克魯斯河口停留了約兩個月,補充食物。 春天來了,麥哲倫船隊繼續往南航行,尋找通往“南海”水道。10月21日,船隊又看到海灣,這個海灣不寬,但很長,放眼望去看不到盡頭,很像海峽。麥哲倫派兩艘船先去探路,四天后船只返回報告說沒有看到海灣的盡頭。麥哲倫斷定這是通往“南海”的海峽,于是率領船隊前行。 海峽曲折,岔道多,麥哲倫派“圣安東尼奧”號和“預想”號前去探路。“預想”號找到路后返回,而“圣安東尼奧”號沒有返回,原來是船上的舵手等西班牙人乘機囚禁了船長——麥哲倫的表弟,劫持船只逃回西班牙。這樣,船隊只剩下三艘帆船。 海峽長而窄,最窄處不足2公里,船隊小心翼翼地航行。航行過程中,船員看到南岸不時有星星點點的篝火,麥哲倫將其命名為“星火之地”,也就是后來的火地島,當時并不知道這是島,以為是未知的南方大陸。 船隊經過22天的航行,終于出海峽,進入“南海”。 麥哲倫他們在海峽航行期間渡過萬圣節,所以將海峽命名為萬圣海峽。后來人們為紀念麥哲倫改名成麥哲倫海峽。 麥哲倫海峽,在巴拿馬運河開鑿前,從美洲東海岸至西海岸的船要從這里繞。地圖來源:網絡 2013年,中國軍艦首次穿越麥哲倫海峽。來源:網絡 這個所謂的“南海”比預想得大很多,麥哲倫船隊航行了三個多月沒有幾乎看到陸地(除了少數幾個無食物無水的荒島),船上的糧食吃完了,船上的老鼠一只也要幾枚金幣(這群西方人在臨死前還惦記著錢)。再后來,連老鼠也被吃光了,船員將船上的木頭鋸成木屑充饑,很多船員得病了,其中不少人因此去世。 所幸海上風平浪靜,沒有遇到風暴,于是將“南海”叫太平洋,如此大顯然不應該再叫“海”(其實南太平洋上有很多島嶼,只是被麥哲倫船隊錯過,這也就是給后來的英國、法國留下了“發現”這些島嶼的機會)。 1521年3月6日,船隊看到一群有食物的島嶼,島上的土著人不“友好”,麥哲倫船隊搶劫了食物和淡水。麥哲倫把這些島嶼稱為盜賊群島(后來叫馬里亞納群島)。 不久,在3月16日,他們到了一個很大的島,這是后來被稱為菲律賓的地方。島上的土著人很友善,麥哲倫等人用鏡子、鈴鐺等小玩意換了食物和淡水,船員得到休養。 麥哲倫得知附近的島嶼上產香料和黃金,決定先考察這些島嶼。在利馬薩爾島(甘米銀島),當地盛產黃金,土著的盤碗及家具用黃金制作的,首領對麥哲倫等人很“友好”。1521年4月7日,麥哲倫到更加富饒的宿務島,當地首領要求進行貿易必須交稅,麥哲倫通過恫嚇得到免稅特權,還向當地土著傳播基督教(傳教也是航海的一項重要任務)。 風景秀麗的宿務島。圖片來源:網絡 麥哲倫得知,宿務島旁邊的一個小島馬克坦島上的土著不臣服于宿務島的首領,麥哲倫決定教訓一下馬克坦島的居民,順便讓宿務島首領看到西班牙人的厲害,好讓他對西班牙人忠心。 然而在這場戰斗中,麥哲倫被馬克坦島土著殺死!這天是1521年4月27日。 麥哲倫之死。圖片來源:網絡 (注:麥哲倫的奴隸恩利克是馬來人,擔任向導和翻譯。假如麥哲倫沒死,船隊很快就到達馬來,他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環游世界的人。麥哲倫死后,他被排擠后失蹤) 宿務島的首領見狀決定背叛西班牙,邀請船隊高官來赴宴,乘機將他們殺害。留在船上的掌權的卡爾瓦見狀立即開船逃走。航行到附近的保和島,考慮到掌控3艘船人手不夠,他們將破爛不堪的“預想”號的物資轉移到“特立尼達”號和“勝利號”上,然后將其燒毀。兩艘船繼續航行。 6月中旬,船隊到婆羅洲,文萊國王熱情接待了他們,允許西班牙進行貿易活動,并送了他們很多禮物。他們在這里呆了一個多月。到了7月29日,發生了一場沖突。總指揮卡爾瓦拋下還在城里的同伴開船逃走。他的懦弱行為激起船員的公憤,被罷免,由埃斯彼諾薩接任。 文萊面積小,但油氣資源豐富,被譽為“東南亞的科威特”。圖為奧瑪爾·阿里·賽福鼎清真寺,來源:網絡 船隊繼續在附近的島嶼間航行,干起海盜的勾當,搶劫商船。 1521年11月6日,船隊到達馬魯古群島,11月8日,船隊停靠在蒂多雷島,當地蘇丹熱情接待了他們,他們在這里收購了大量的香料。 馬魯古群島,又名摩鹿加群島或香料群島。 圖片來源:網絡地圖截圖 不過對于蘇丹的宴請,他們想起之前在菲律賓中計的事,婉拒了。此時“特立尼達”號船體漏水,修了幾次沒修好。“勝利”號先回西班牙,留下埃斯彼諾薩等人繼續在這里修“特立尼達”號。 “勝利”號向西南航行,1522年1月25日,到蒂汶島,船隊成員通過綁架方式索取食物。1922年2月11日,“勝利”號離開蒂汶島,踏上往西回西班牙的旅程,埃爾卡諾為總指揮。 回去的航行是熟悉的路線,對他們來說,最大的困難已經不是未知的環境,而是葡萄牙人。畢竟這條航線是葡萄牙人的地盤。況且他們在馬魯古群島已經得知葡萄牙人在路上攔著他們。 “勝利”號在海上小心翼翼地避開葡萄牙艦隊。1522年5月22日,“勝利”號繞過了好望角。 船隊在大西洋上的路線。地圖來源:Wiki 到了1522年7月,航行到佛得角附近。此時,船上的食物已經快吃完了,饑餓和壞血病造成20多人死亡。“勝利號”被迫在佛得角進行補給。 佛得角屬于葡萄牙,船員小心謹慎,謊稱是從美洲過來的。他們出售了一些奴隸船員,購買生活物資。 在貨物裝完時,葡萄牙人還是發現了香料,發現他們是麥哲倫船隊的船只。正在“勝利”號上的總指揮埃爾卡諾見狀不顧留在島上的船員,趕緊開船逃走。 佛得角,被葡萄牙統治到1975年。圖片來源:Wiki 1522年9月6日,埃爾卡諾指揮的“勝利號”到達西班牙的圣盧卡爾·德·巴拉梅達港,此時船上只剩下18人,這18人都生病了,不過還能勉強站立。 這一天是9月6日,但他們的航海日志上卻是9月5日,這是因為他們從東往西航行繞地球一圈,要加上一天。而《80天環游世界》小說,從西往東繞地球一圈,要減去一天。 兩天后,“勝利”號沿河逆流而上到達塞爾維亞,他們成功環繞地球一圈的消息傳遍西班牙,引起轟動,船員受到英雄般的歡迎,總指揮埃爾卡諾受到國王的接見。 船上的香料很快銷售一空,獲得的利潤遠超過探險的花費。 那個時代的麥哲倫等人,不僅是偉大的航海家和探險家,同時也是殖民擴張的先遣隊。他們將世界各地連在一起的時候,也給歐洲外國家的居民帶來無窮的災難。 16世紀晚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范圍。地圖來源:網絡 航海后 因為地球是圓的,根據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簽訂平分世界的《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大西洋上的分界線是西經46°37′,地球另一端的分界線是133°23′。馬魯古群島有部分應該屬于西班牙。為此,1529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簽訂《薩拉戈薩條約》,西班牙放棄馬魯古群島,作為補償,葡萄牙支付西班牙35萬達卡金幣,同時西班牙得到了菲律賓。 從此菲律賓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直到1898年的美西戰爭后,菲律賓成為美國殖民地。西班牙統治菲律賓300多年,當時菲律賓居民除了土著外,還有下南洋謀生的華人,西班牙殖民者多次對華人進行屠殺。 建于1581年西班牙殖民時期的馬尼拉大教堂。圖片來源:網絡 |
|
來自: 昵稱30265258 > 《天文地理氣象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