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查理·芒格說過:“如果知道我會死在哪里,那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 話雖聽起來簡單俏皮,但卻意味深遠。 如果一個人知道會遇到交通事故,他肯定不會為省幾分鐘闖紅燈。 如果一個人知道會賭博會傾家蕩產,他肯定不會踏入賭場半步。 這就是芒格強調的逆向思維。用逆向思維思考生活,再做出決定,效果會更加明顯。 如果能提前知道自己要踩多少個坑,然后成功避免掉,那人生豈不是順風順水? 如果知道哪些東西會讓你變成窮,然后成功避免掉,那豈不是極有可能成為富人? 02 人生確實沒有如果,但確實存在很多讓你變窮的方式、思維、習慣。 01 不敢談錢 當任何人跟你說我有一種可以讓你變得更有錢的方法時,你第一反應是拒絕聽。 從來不談論錢,從來不敢想有錢,甚至鄙視那些天天把錢掛在嘴邊的人。 當自己利益受損時,選擇忍氣吐聲,跟老板、跟戀人、跟親人覺得不好意思談錢。結果往往只能自己吃啞巴虧。 敢于談錢,正大光明地談錢,是你變有錢的開始。 02 不做儲蓄 衣服、鞋子、包包、汽車、手機、手表,各種買買買,把所有賺到的錢全部都花掉一分不留。 社會上鼓吹的花的越多賺的越多,只不過是消費主義的營銷手段而已。 為什么月入5000的同學都買房買車了,而月入兩萬的你依然月光族一枚? 因為你覺得你掙的多,所以要花的多,這樣才能跟你的收入匹位。 但是,掙的多只是表面的現金流,它只是一個“流量”,它彰顯的是你的掙錢能力,還不能算你的財富。 比如你一個月賺1萬,但第二個月又馬上花了1萬,錢就像流水淌過一趟而已,什么都沒留下。 或者是你一年賺了50萬,可第二年卻花了100萬,實際上你反而成了“大負翁”。 03 忽略風險,只看收益 當你一位做投資的朋友跟你說,他玩期貨一周賺了三倍,從10萬翻到30萬,然后你也立馬去買,結果虧了。 忽視潛在的風險,只看表面的收益,而且涉足自己不懂的領域,很容易虧大錢。 04 抱有僥幸心理 你知道A組織一周賺十倍太離譜;你還知道它是通過拉下線的方式來得到利潤;你還非常懷疑它是龐氏騙局;你甚至就已經認定它是傳銷了。但是你還是加入了。 為什么?因為你抱有僥幸心理。你認為自己絕對不會是最后接盤的那個人;只要在掙錢之前退出不就完了嗎?拿到錢走人不就好了嗎?可現實,結果往往跟你認為的恰恰相反。 300多年來,為什么龐氏騙局經久不衰?因為存在太多這種抱有僥幸心理的人。 05 永遠沒有行動 快到年底了,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去年立的各種flag:每月讀幾本書,去幾次健身房,一定要開始存錢,必須要學會理財,外語過八級,最好再考個MBA。 這些個想法有沒有去行動付出呢?沒有行動,永遠不會有收獲。 06 從眾心理 你發現你們全公司都在買XXX理財產品,100人居然有73個人都在買這個產品,你覺得既然有這么多人買一定是沒錯的。 可那些暴雷跑路的公司,每次的受害者都是大批大批的,數不勝數。靠不靠譜跟買的人的多寡沒有實質性的邏輯關系,因為太多人從眾跟風。 07 用時間來省錢 上星期天,一個朋友搬家,她找了三個朋友幫忙。路途較遠,七樓沒有電梯,三個人忙到半夜12點,累的不行,結果第二天起不來,上班沒精神。 其實花300元請兩位搬家人員3小時就輕松解決的問題,她說她不想浪費這個錢。 把自己有限的時間,浪費在節約錢上面,為何不利用這個時間做更有價值的事情呢? 08 把錢看得比機會重要 你覺得待在目前的公司沒有發展前途,但是又舍不得這份還不錯的薪水。一天一個獵頭來找你推薦你去一家初創型公司,前景非常不錯,崗位也很適合,你可以大展拳腳。但最后一談薪資比你現在的少,你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把錢看得比機會更重要,可能失去賺更多錢的機會。 09 花時間省錢,不花時間學習賺錢 你花了三天時間,比較了各個渠道手機的價格和性能,終于買到了便宜200元的正牌手機。你覺得賺大發了。當你面對99塊的技能提升課的時候,卻猶豫半天不舍得買。 不吃學習的苦,注定要吃更多生活的苦。 不花時間學習賺錢,注定要花更多時間省錢。 10 拒絕加杠桿 你的工作非常出色,老板讓你帶一個實習生,但你總覺得他做的沒你好,你還是事事自己來。其實,只要教會了他,你可以騰出時間來做更有價值的工作。 人,也是杠桿的一種。很多企業家是通過雇傭人和管理人來獲得更多的財富,很多投資者是通過雇傭錢和管理錢來獲得更大的金錢。 11 缺乏概率思維 你媽讓你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你反駁她說,看隔壁小王小學還沒畢業,不還是開公司自己做老板。 這叫沒有概率思維。低學歷雖然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高學歷也有一事無成的例子,但這畢竟是少數,你就能確保自己能夠成為第二個小學沒畢業做老板的人嗎? 比如說杭州保姆縱火案,你覺得保姆太危險,不請保姆。但其實最近20年保姆縱火案只出過一起,這是小概率事件,而且是人品問題,并不能代表整個保姆行業都不行。結果你不請保姆家里瑣事都自己來,累的不行不說,到頭來事業、家庭、孩子全都沒顧好。 12 總覺得為時已晚 如果高中的時候不渾渾噩噩,我應該可以考個更好的大學;如果大學不虛度光陰,我應該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如果畢業后幾年我好好存錢,應該可以給妻子、孩子更好的生活。 現在我35歲了,做什么都晚了,還是就這樣老老實實地“安分守己”吧,希望我的兒子以后比我有出息。 最不講道理的父母就是:自己不努力卻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 不尋求改變,不突破自我,不跳出舒適圈,你永遠只能是個窮人,而且你的孩子也極有可能是個窮人。 不要害怕太晚,當你認為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就是最早的時候。 種樹的最佳時間是25年前,其次是現在。 03 在想要變有錢的路上,不妨想想是什么正在讓你變窮,然后努力剔除這些阻礙,你將在財富積累的路上越走越快。 所以,變得更有錢首先是思維方式的改變,而不僅僅是金錢額度的增長,只有改變了思維方式才能長久地處在富人圈層里而不被淘汰出局。 不改變思維,就算暴富了,結果也會坐吃山空。 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的建筑承包商Jack Whittaker,在2002圣誕節的時候突發奇想,買了100美元的彩票,沒想到一下子中了3.14億美元,一次性領獎之后,拿到了1.1億美元。 然而好景不長,短短十幾年之后,Jack就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把這筆巨款揮霍一空,最后還落得個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結局,晚景相當凄涼…… 英國男子邁克爾·卡羅爾在2002年中了974萬英鎊(約8478萬人民幣)的大樂透大獎結果經過十年紙醉金迷的生活,2012年他宣布破產,如今生活落魄到依靠政府救濟金度日。 據媒體調查,世界上70%的彩票中獎得主,最后都會被“財富的魔咒”吞噬,他們平均在7年之內,因為不懂得如何正確地理財,沉迷揮霍,而慘淡收場。 這些人之所以短暫暴富之后,又變回窮人,是因為他們的思維始終還停留在窮人思維上。即使暴富,也可能只是個短暫的有錢人,而不是持續性有錢人。 美國奧巴馬曾經做總統的時候,定義過美國高凈值人群,他指的是具有100萬美金可投資資產的人。 這里不包括你住的房子、開的車子等。也就是說,不能投資帶來現金流的資產并不能真正算你的財富。 比如,你把房子賣了100萬,如果不實際去投資打理的話,早晚會坐吃山空,結果還是窮人一個。 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真正缺乏的不僅僅是純粹的金錢,還有思維方式的轉變。 為什么我不寫N種讓人變有錢的方法,因為那看起來既像雞湯又不現實,而且你還會認為我扯犢子。 用逆向思維思考,從逆向思維出發,只有知道自己所不能承受某種行為帶來之痛時,才會努力去避免它的發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