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人生在世三不讓:老婆孩子地邊子。把地邊子和老婆孩子相提并論,可見“地邊子”在咱們國人心目中的重要。老百姓尚且如此,那么國界碑,是不是更應(yīng)該慎之又慎?可是,你還別說,清朝還真發(fā)生了,對待立國界就像小孩過家家似的荒唐事,不但將界碑立錯了位置,而且界碑上居然還出現(xiàn)了錯別字。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聽小編給您解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luò),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quán)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nèi)容無關(guān),請勿對號入座) 這事發(fā)生在清朝光緒年間,當(dāng)時的清王朝正處于內(nèi)外交困的時代。1885年6月,清政府簽訂《中法會訂安南條約》,“小弟鬧分家”自然要劃分“地邊子”,這才有了立碑劃界定邊的舉動。奉命立界碑的“重任”就落在了時任云貴岑總督的身上。 要說岑總督,那也是一個牛人,曾先后三次被光緒帝召見,做官能做到封疆大吏,肯定有他過于常人的地方。但是再有能耐的人,手大也捂不過天,也難保不出昏招,就比如說立界碑這件事。 對待如此重要國界碑尚且如此不嚴謹,即可見當(dāng)時的辦事人員多么無能,辦事官吏該有多么馬虎。 細想想來,這種匪夷的事兒發(fā)生,絕對與岑總督不作為、懶做為有極大的關(guān)系。2001年,重新訂立了835號界碑,那里自發(fā)形成了一個邊貿(mào)互市點,每天熙熙攘攘,熱鬧非常,當(dāng)?shù)氐陌傩諅冑I賣互市,水乳交融,兩邊的貨幣可自由使用。 而那塊“大清53號界碑”,早已退出歷史舞臺,失去了它劃邊定界的意義。“53號界碑”盡顯滄桑的感覺,石碑上面飽經(jīng)風(fēng)雨侵蝕的斑駁,仿佛時刻在向世人訴說著那段歷史。前幾年,石碑整個碑身斷成三截,雖已重新修復(fù),但粘接痕跡仍然清晰可見,如今碑貌已大不如以前了。但即便如此,“大清53號界碑”依然是人們到廣西游玩必去的旅游景點之一。很多游客到了那里,都會在界碑前拍照留念,他們一只腳在界碑這邊,另一只腳跨在界碑那邊,拍出腳踏兩國的紀(jì)念照發(fā)朋友圈炫耀。 如果你去廣西也一定去那里看看,不用護照,只要辦理一個邊防證,輕輕一跨,就實現(xiàn)了自己的出國夢想。想一想,這是不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兒?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燕荷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