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濰坊:“海鹽重鎮”的沿革 
◎毛金鵬
烏常澤:南燕國的海鹽重鎮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巨著《天龍八部》中,慕容博、慕容復父子一生都在為光復大燕國而疲于奔命。他們所謂的大燕國中有一個南燕國,曾建都于濰坊境內,并在海邊大規模發展海鹽經濟。緣于此,歷史記住了一個古老的地名:烏常澤。 翻閱歷史,《晉書·慕容德記》載:東晉,安帝隆安年間,亦即南燕建平年間(公元400年~404年),南燕國君主慕容德設鹽官于烏常澤,開發鹽業,以廣軍國之用。烏常澤,又名黑冢泊,魏晉南北朝時期屬樂安郡壽光縣,今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家洼區域在此范圍內。 慕容德(336年~405年),后改名幕容備德,字玄明,南燕建立者,定都青州廣固城,鮮卑人。他是前燕國君慕容皝之子,慕容儁和幕容垂之弟。前燕亡后歸前秦。慕容垂建立后燕,封他為范陽王。北魏拓拔圭攻占河北后燕被截為南北兩部分。慕容德于公元398年(隆安二年)率4.3萬戶,車2.7萬乘,渡河占領滑臺(今河南滑縣東南),稱王。公元399年(隆安三年),北魏又攻占滑臺,慕容德接受尚書潘聰的建議進取山東。這年3月,占領瑯琊,“徐兗之民歸附者十萬余戶,自瑯琊引兵而北,迎者四萬余人。”后攻占今濰坊市青州境內廣固城,殺東晉鎮守廣固的幽州刺史辟閭渾,在廣固城建都立國,史稱“南燕”。慕容德于400年(隆安四年)正月即皇帝位,改元建平,占據今山東及河南一部分。 烏常澤,大家洼。時光穿梭1600年,兩個地名的變化形象地詮釋了一個地方的滄桑變遷。慕容德建立南燕國后,特別重視銅鐵的開采冶煉和關系國計民生的制鹽業。建都的第二年,他派官吏到商山(今臨淄鐵山)去開發鐵礦,興辦煉鐵業,又在烏常澤(今大家洼)設立鹽官,管理鹽務,增加稅收增強了國力。強大的東晉和北魏也不得不對南燕國刮目相看。而支撐這一強盛局面的主要經濟來源即是臨淄鐵山的鐵和濰坊濱海的鹽。烏常澤,名副其實為當時山東、河南一帶鹽業中心。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長期分裂割據的時期。公元220年,漢獻帝禪位,曹丕稱帝,建立魏國,出現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公元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全國,分裂割據的時間長達360多年。對于這個時期的鹽業產地,史籍記載較為分散。但是,《晉書》中對烏常澤有明確記載。這說明,其地在當時極具重要性。 元興三年(公元404年)2月,青州地震,慕容德驚憂成疾,當夜死去。慕容德病逝后,慕容超即皇帝位。慕容超是慕容德的侄子,即位前是南燕國北海王,時北海國轄有五縣,大部分在今濰坊市內。可惜他掌權不到一年,就釀成了眾叛親離、互相攻殺的混亂局面,商山煉鐵與烏常澤制鹽也相繼停止。失去了鹽鐵經濟支撐的南燕國從此開始走向衰敗。 風云變幻,因了海鹽之重,南燕國時期的烏常澤,在濰坊沿海的歷史風云里無疑是一座豐碑。這期間,南燕國在這里掀起的鹽業生產熱潮,使之成為當時的經濟重鎮,更成為濰坊海洋文化的一個人文符號。 時光流轉千百年。新中國成立后,這里先后建起了山東羊口鹽場、濰坊純堿廠等大型國有企業。1995年8月,兩家企業強強聯合組建了山東海化集團,并以此為依托成立了濰坊海洋化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后改為山東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昔日的南燕烏常澤,今天的濱海大家洼,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海洋化工基地。 本文載于《中國海洋報》 第2125期 第A4版: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