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生病發燒,木木的爸爸恰好出差了。木木看到這種情況,毅然擔負起給我端水燒飯的責任,七歲的他從來沒做過飯。我雖然很擔心,但是由于身體不舒服,也就由他去了。當孩子在廚房忙了一通,穩穩地給我捧來一碗熱騰騰的飯時,我的內心的確是感動的,感謝孩子讓我感受到這般的溫暖。”木木媽媽說:“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過我很多感動。” 當孩子如父母所愿時,父母會感到無比欣慰;當孩子抗拒逆反時,父母則會感到無比失落。其實,父母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為缺少一顆平常心。 父母往往感覺自己含辛茹苦地養育孩子長大,孩子就應該聽話、順從、懂得感恩。當孩子表現得不合自己的心愿時,父母的灰心喪氣自然難以言表。文學家紀伯倫關于孩子的散文詩中這樣說:“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射者瞄準無限之旅上的目標,用力將你彎曲,以使他的箭迅捷遠飛。讓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彎曲吧,因為他既愛飛馳的箭,也愛穩健的弓。” 在這堪比先知的語言中,有很多哲理值得我們體會。首先,孩子與父母,一個是弓,一個是箭,各有所職,共同完成造物主賦予父母的使命。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父母的職責是盡自己所能去協助孩子飛得更遠。 孩子是希望的承載體,他們注定要離開父母,而且走得比父母遠,去父母所不及的地方。父母是孩子敬愛的長者,但千萬不能以恩者自居,孩子承載著使命而來,任何加在他身上的貪求的枷鎖只會束縛里孩子。 當你想到孩子是上帝派到你身邊的天使時,你就不會盛氣凌人,而是感恩上帝的賜予。父母給予孩子真誠,孩子同樣也會將愛回饋,如果要感恩,是彼此都要做的。那種時時將"父母是孩子的絕對權威"之類的想法灌輸給孩子的做法是不正確的。 父母在養育孩子、照料孩子、幫助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于孩子的愛出于天性、出于本能,從來都不是自私的。父母要對自己親自培養出來的孩子有信心,相信他們是有愛心、有孝心,懂得反哺的道理的人。 父母們不要做孩子的恩人,要做孩子的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