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韓非子 2、置之死地而后生,——孫子 3、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親。——左傳 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 5、遠(yuǎn)水不救近火。——韓非子 6、貪天之功,據(jù)為己有。——左傳 7、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8、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孔子 9、見義不為,無勇也。——孔子 10、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1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1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13、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 1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5、楊朱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孟子 16、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下。——孟子 17、言近而指遠(yuǎn)者,善言也。——孟子 18、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1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論語 2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1、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 2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23、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孔子 2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 25、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孔子 2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語 27、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呂氏春秋 28、當(dāng)仁不讓于師。——孔子 29、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孔子 30、識時務(wù)者為俊杰。——孔子 3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孔子 3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 3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 34、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35、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3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37、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孔子 38、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3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孔子 40、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禮記 41、知恥近乎勇。——禮記 4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孔子 43、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孔子 44、擇其善者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5、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46、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孟子 47、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48、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孟子 49、輕則寡謀,驕則無禮。——國語 50、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 51、如欲平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孟子 5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周 53、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老子 54、彼一是非,此一是非。——莊周 55、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 56、智者不惑,仁者不優(yōu),勇者不懼。——論語 57、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