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籍中沒有直接對應糖尿病腎病的病名,多歸屬于中醫的“下消”“水腫”“尿濁”“關格”等病范疇,現代醫家多傾向于將其命名為“消渴腎病”。 其病因為消渴病控制不利或遷延日久,久病入絡,腎絡受損,封藏不固,精微下泄。 王老認為其核心病機為:陰虛為本或氣陰兩虛,腎絡瘀阻,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擬定“糖尿腎方”以養陰清熱,益氣活血,治療糖尿病腎病,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 (1)藥物組成 黃芪,太子參,蒼術,玄參,麥冬,石斛,葛根,生地,赤芍,丹參,玉竹,枸杞子,山藥,山茱萸,黃連 (2)方解 黃芪、太子參健脾益氣;枸杞子、山藥、山茱萸滋陰補腎;玄參、麥冬、石斛、葛根、玉竹清熱養陰生津;生地、赤芍、丹參涼血活血;蒼術清熱燥濕;少佐黃連示清心之意。 全方奏養陰清熱、益氣活血之功,俾使脾氣得健、腎精得固、津液得生、燥熱得清、瘀血得化,則病有可愈之冀。 (3)加減 若陰損及陽,酌減滋陰藥,去黃連,加菟絲子、巴戟天、補骨脂、干姜溫補腎陽;濕熱未盡,加滑石、車前子清利濕熱;蛋白尿,加生龍牡、芡實、蓮須以達收斂固攝之效。 氣陰兩虛案 姚某,男,63 歲,荊州人,村民。 2012年10月就診。患者訴糖尿病史10余年,在當地多方醫治,效果不佳,2年前出現蛋白尿,在武漢某醫院診斷為糖尿病腎病,遂慕名前來我院就診。 癥見面色萎黃,口渴多飲,多食善饑,多汗,心慌氣短,神疲乏力,頭暈眼花,大便秘結,小便頻數,泡沫多,舌紅苔黃少津,脈細數無力。 尿檢:蛋白(++),空腹血糖 8.2mmol/L。 腎功能:血肌酐在正常值上限波動。 辨證為氣陰兩虛。 擬益氣養陰清熱法。 處方:北沙參10g,麥冬10g,五味子10g,生地10g,石膏20g(先煎),知母10g,懷牛膝10g,黃芪20g,山藥20g,玄參10g,花粉10g,丹皮10g,赤芍10g,棗皮10g 日1劑,煎服3次。 服糖尿腎方3月余,饑餓感消失,口干不明顯,夜尿頻數明顯好轉,尿中少量泡沫。 尿檢:蛋白(±)~(-)。 糖尿病屬于中醫消渴病范疇,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 胃火熾盛,耗氣傷陰,則口渴多飲,多食善饑,或汗多;燥熱傷腎,氣化失司,故小便頻數;火熱耗氣傷陰,氣血失養,故心慌氣短,頭暈眼花,神疲乏力;氣虛無力,陰血不足,不能蠕動腸道,故大便秘結。 舌紅苔黃少津、脈細數無力,為氣陰兩虛之征。方中黃芪、山藥、沙參益氣,生地、玄參、麥冬、五味子、花粉滋陰生津,石膏、知母能清胃熱;加丹皮、赤芍活血化瘀,棗皮、牛膝滋腎,合奏益氣養陰、清熱生津之功。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