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清晰概括出各朝代擅長文學體裁,如果把唐朝以來各朝代擅長的文學體裁比喻成個性美女的話,在我看來: 唐詩,端莊大氣,大家閨秀 宋詞,婉轉秀麗,小家碧玉 元曲,率真潑辣,敢愛敢恨 明清,才氣卓卓,直抒胸臆 這種各具特色的文學體裁有的出現的很早,直至遇到合適的朝代才表現出來美感,而有的文學體裁卻是適時而生,應時而火,直接給我們留下寶貴的文化財富,那么為什么每個朝代都各自擅長一種文學體裁呢? ![]() 詩言志詞言情,曲奏民聲,小說書意。 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朝代,在那個時代,世界的文化中心就在長安。文化中心就是全世界的文化創造者都集中在那,而且把文化成果在那發布,所以叫文化中心。人類歷史上真正的文化中心只有三個——公元7世紀的長安,19世紀的巴黎和今天的紐約。正是唐朝的輝煌與強大,行成了文人獨特的氣質,那是一種詩人的浪漫,巴黎和紐約都不曾有的情懷。 當時,全世界其他國家連個像樣的城市都沒有,有個一萬常住民就很不錯了,而長安人口不算城外的就有一百萬,七十幾個外交使團,三萬多留學生,吃的是阿拉伯面食,用的是羅馬醫術,還通用拜占庭的金幣和波斯王朝的銀幣。世界各國的宗教在這都有道場,物價便宜,刑事案件極少,人民的幸福指數極高。什么是萬邦來朝,作為一個唐朝人,骨子里面就透露著驕傲。 ![]() 長安實行宵禁,108個坊門關閉,人們晚上不上街,只在坊內活動。這些坊就和現在的酒吧一樣,里面是西域國家的漂亮姑娘,那時候叫胡姬。如果再往東到洛陽,那里是連宵禁都沒有的。再到揚州、成都,都是一片歌舞升平,人人滿面笑顏。那些大詩人,李白、王維,一個個騎馬游玩,享受人生,何處不歡樂,哪里無繁華。唐詩吟誦的就是泱泱中華,吐露的正是胸中豪氣。唐詩還兼具表露才學的功能,唐朝皇帝甚至通過流傳的唐詩來招徠才子。 ![]() 宋朝還是不錯的,雖然它的軍事力量不夠強大,天天被北方的外族吊著打,這是創業完成后路線選擇的問題,但是它經濟發展的好,GDP是唐朝的兩倍,各行各業都很發達,資本主義萌芽都出現了。宋家皇帝有錢了,花錢向北方買和平,反正也是錢多,老百姓有錢了,那就是消費,全民繁榮,那時候的娛樂活動不多,畫舫之類的談心之處還是很多的。因為宋朝重文輕武,國內掃盲會好一些,有些文化的人就能吟誦幾句,文人墨客每日把酒取樂,歌姬作陪,陳詞濫調總有膩歪的時候,新詞新曲逐漸出現。這是一個娛樂的時代,每日流連勾欄的文人,最難消得美人恩,只把濃情賦新詞。 蒙古部隊來了,鐵蹄南下入中原,北去萬里奔如電。半個亞洲占了,半個歐洲占了,如果不是海洋的阻隔,非洲也要被占領了。這幫放牛牧馬的建立了元朝,這下不應該再帶來更多文學創造了吧?也是啊,元朝一共才90幾年的建國史,元朝漢人地位很低。但這些都沒能阻擋文化的發展,《馬可波羅游記》詳細記錄了歐洲旅行家在元朝的見聞,那么美好的描述就是元朝啊,可見元朝其實還是很文明富裕的。 ![]() 元朝在文化上分: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人們的三六九等劃分里面,儒生竟然是倒數第二位,僅比乞丐高一點,這已經被貶低的無法直起腰肢了。朝廷科舉制度飄搖不定,文人沒有上升路徑,為了謀生,轉向其他行業。元曲本是“胡樂”,在文人無處安放自身的時候,轉向了元曲創作。你看,孔子、屈原、李白、杜甫,一個個成就那么高,竟然沒看過戲。這是元朝這個時代特有的成就,元曲堪比古希臘悲劇和古印度梵劇,大大豐富了中國文化。 明清小說主要是明朝小說,包含各種題材,歷朝歷代豐富的傳說野史在民間發酵。普通市民階層對文化娛樂的需求大大刺激了這個市場的發展,逐漸出現了更多的民間說唱藝術。這個時期的創作多為總結民間傳說,藝術處理后投入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印刷術的發達更為小說脫離口頭創作進入書面創作提供了條件。中國四大名著就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前面朝代的發展好像只是一種嘗試,各自創新,在明清這個時候是對歷史的總結,用一種詳細的語言來描述,不信你看,從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字數是不是越來越多了。 歷朝文學從文人謀求政治資本,表現自身才能,逐漸轉向表達大眾心聲,為人民代言,這是一種從上而下的轉變,不再只是服務于上層,開始逐漸更多的考慮底層人民需要的文學創造,都是我們的文化瑰寶。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長在不同的環境下,出落出不一樣的風采,如果是四個美人的話,那么她們都是照著她們父母的樣子長得,她們的父母就是那個時代萬千的百姓。 ![]() 唐詩,詩以言志 唐詩泛指創作于唐朝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 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 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并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并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 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于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宋詞,詞以達情 宋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宋代盛行的一種漢族文學體裁,標志宋代文學的最 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 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于漢,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 宋詞以描寫艷情為主。宋詞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第一個抒寫艷思戀情的專門文體,“詩言志詞言情”、“詞為艷科”都是宋詞這種創作主流傾向的歸納。 宋詞的題材集中在傷春悲秋、離愁別緒、風花雪月、男歡女愛等方面,與“艷情”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被后人推尊為“豪放詞”開山祖的蘇軾,其絕大多數詞仍屬“艷科”范圍。即使是“艷情”之外的題材,也要受到主流傾向的滲透,或多或少地沾帶著“艷”的情味宋詞創作的主流傾向。 它只有表層次上的享樂生活追求,決沒有深層的意蘊供回味。所以,宋詞人們一面沉湎于聲色的快樂享受,另一面又自我掩飾,自我辯解,“自掃其跡”。 后人“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也為其曲意解釋。貪圖享受,人所難免,興發情動,形諸歌詠。事后又覺得不合雅趣,有失顏面。這種矛盾普遍存在于歌詞的創作之中。 如能將艷情的表述含蓄化、朦朧化,似有興寄,讓接受者產生無限言外托喻之想。且將字面、句子、聲韻皆加以鍛煉,使其具有典麗高雅之風貌,豈不是兩全其美? 基于這樣的立場,“去俗復雅”作為宋詞創作的主要努力方向,從不自覺到自覺,從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創作流派,從創作的實踐到出現較完整。 元曲,曲以唱和 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雖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于不同的文學體裁。但也有相同之處。兩者都采用北曲為演唱形式。 因此,散曲,劇曲又稱之為樂府。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明清小說,通俗易懂 明清是中國小說的繁榮時期。從明代始,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充分顯示出其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打破了正統詩文的壟斷,在文學史上,取得與唐詩、宋詞、元曲 并列的地位。清代則是中國古典小說盛極而衰并向近現代小說轉變的時期。明代文人創作的小說主要有白話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兩大類。明代著名的小說有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吳承恩的《西游記》、施耐庵的《水滸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