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思想,是數學發展所依賴的核心思想,也是數學教育領域中,學生通過再發現的方式習得數學產生、發展過程中起支撐作用的思想。數學思想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核心與精髓,是數學教育之“魂”。讓學生感悟數學思想的力量,領悟數學思想的魅力,理應成為數學教育的訴求。 一、理解思想的內涵 史寧中解讀《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時指出,數學抽象的思想、數學推理的思想和數學建模的思想是數學的基本思想。 抽象是從現實問題到數學問題的發展,其思維特征是抽象能力強。人類通過數學抽象,從客觀世界中得到數學的概念和法則,建立了數學學科及其眾多的分支。可以好不夸張地說,數學學科的任何一個概念、任何一個法則,都是抽象的結果。就小學階段而言,抽象主要體現在數學概念、原理的形成過程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對數學抽象思想的初步體會,不僅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意識、數學眼光,而且有助于逐步提高他們的抽象水平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抽象的思想派生出:分類的思想、集合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變中有不變”的思想、符號表示的思想、對稱的思想、對應的思想、有限與無限的思想等等。 推理是從數學問題到數學對象結論的發展,其思維特征是邏輯能力強。推理是從一個命題判斷到另一個命題判斷之間的思維過程。如果是從一系列具體事實概括出一般原理的過程,稱之為歸納推理;如果是從普遍性結論或一般性前提出發,推出個別或特殊結論的過程,稱之為演繹推理。人類通過數學推理,進一步得到大量結論,數學學科得以豐富和發展。數學推理是數學的根基,沒有推理就沒有數學學科豐富的結論,就沒有數學學科的發展。數學推理的思想派生出:歸納的思想、演繹的思想、公理化思想、轉換化歸的思想、聯想類比的思想、逐步逼近的思想、代換的思想、特殊與一般的思想等等。 模型是多級多次抽象和推理的結果、對象、結論的呈現形式,其思維特征是應用能力強。人類通過數學模型,把數學應用到客觀世界中,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又反過來促進了數學的科學發展。以問題解決為核心展開的數學教學過程,常常就是數學模型思想的應用過程。就小學階段而言,數量之間的關系,主要有兩種模型,一個是:“部分量+部分量=總量”,另一個是:“每份數×份數=總數”。數學模型是溝通數學與現實世界的橋梁,也是現代應用數學賴以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想。數學建模的思想派生出:簡化的思想、量化的思想、函數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優化的思想、隨機的思想、抽樣統計的思想等等。 二、滲透數學思想的意義 數學課堂,不是僅僅以教會數學的概念、公式、計算方法、解題方法為目標,更重要的是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數學基本思想。數學基本思想是數學課堂教學之“魂”。有“魂”駐扎的數學課堂才能承載起成長載體的作用,正如日本著名數學教育家米山國藏教授所說:“學生在學校所學的數學知識,在進入社會后,幾乎沒有機會應用,因而這種作為知識的數學,通常在出校門后不到一兩年就忘掉,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工作,那種銘刻于頭腦中的數學精神和數學思想方法,卻長期地在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使其終身受益”。 前段時間,因北京、江蘇、上海等多個省市作出減弱高考英語考試分量,引起一些網友在網上吐槽,要求“數學滾出高考”。有網友還發起“數學滾出高考”的調查,支持者竟然多達七成。讓數學“滾出高考”雖然是一種缺乏理性的情緒化的宣泄,但也值得數學教師警醒:“數學滾出高考”的真問題是什么?筆者認為,是數學教育的“魂”丟了。 數學教育的“魂”就是“數學思想”。雖然大多數教師知道數學課堂應重在讓學生提高數學思維能力,感悟數學基本思想,但這些最終要通過考題來顯現,為了考高分,教師把傳統工匠“熟能生巧”的理念遷移到學科教學中,變著花樣做題、背題。如此演練,數學課堂可謂“魂飛魄散”,只是應試考分的行尸走肉,教學丟了“魂”,便失了“趣”,導致學生越學越累,越學越厭。 教學有三重境界:教之以“知”、教之以“法”、悟之以“智”。教之以“知”如授人以“魚”,教之以“法”如 授人以“漁”,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在教給學生知識與方法的同時,注重數學基本思想的滲透,令學生悟之得“智”。滲透數學思想的意義,在于讓學生悟得數學思想與方法,感受到數學思維的魅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變得聰慧起來。因為數學思想是具有隱性特征的心智活動方式,這種隱性的心智活動水平外顯后則為問題解決的實際能力,當問題解決時,更能激活思維,讓學生享受智趣快感。 弗里德曼說:“數學的邏輯結構的一個特殊的和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數學思想,整個數學學科就是建立在這些思想的基礎上,并按照這些思想發展起來的。”滲透數學思想的意義,更在于引領學生觸及數學的靈魂,促進理性精神的養成。 三、滲透數學思想的方法 數學思想的滲透重在讓學生體驗和感悟,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理解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從問題的提出、情景的創設,到教學方法的選擇、課堂教學的總結等整個教學過程,都要精心設計安排,做到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數學思想的滲透。 1.化“隱”為“顯”,提高滲透數學思想的自覺性。 不存在剝離數學知識的數學思想,也不存在缺失數學思想的數學知識。所以,數學教材中呈現的教學內容總是貫穿著兩條主線:一條是明線,即寫進教材的數學概念、公式等數學知識;一條是暗線,即隱含在數學知識體系里的數學思想。也就是說,在“有形”的數學知識中,必定蘊含著“無形”的數學思想。有形的數學概念、公式等知識,容易引起教師的重視,而無形的數學思想卻隱含在數學知識體系里,呈隱蔽形式,很容易被教師所忽視。或許正因為大家對于數學教材中的這條“暗線”忽視得太久了,修訂后的課程標準才重點單列出來,有必要引起大家的重視,切勿心中沒有它應有的位置。 教師要研究教學內容,化“隱”為“顯”,挖掘教材內容中蘊含數學思想的因素,理解知識載體與數學思想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強烈的滲透數學思想的意識,提高滲透數學思想的自覺性,以悟得數學思想為目標,把數學思想顯性化,用數學思想來引領數學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數學概念、數學公式、解題方法的來龍去脈及用途,從中感悟數學思想及一些數學思想方法。 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邊的關系”,不是把“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知識結論呈現給學生,而讓學生在圍三角形內的過程中發現現象、研究原因、體會規律。要有效結合教學的進程,適時滲透數學的思想,讓學生將直覺感受上升到理性認識。備課時,要深鉆教材,認真研究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可進行數學思想滲透的各種素材與活動,要反復思考:創設情境的背后,數學思想的滲透體現在哪里?探究活動的背后,數學思想的滲透體現在哪里?提煉方法的背后,數學思想的滲透體現又在哪里? 2.變“教”為“悟”,把握滲透數學思想的過程性。 抽象、推理、模型,是數學基本思想,而抽象、推理、建立模型也正是“數學化”必須經歷的過程,所以數學基本思想也就蘊藏在“數學化”的過程之中。因而滲透數學思想,我們不必生搬硬套、牽強附會地闡述,因為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少不了抽象、推理、建模,只要我們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精心組織學生進行探究,變“教”為“悟”,讓數學思想融入其中,因勢利導、水到渠成地滲透,學生也就能領悟到相關的數學思想。下面以“三角形邊的關系”為例,說說具體的做法。 【教學片段一】探究交流,抽象概括 為每組學生準備長18厘米、12厘米、10厘米和3根6厘米的小棒,先讓學生從中任意選三根小棒圍三角形。 師:什么情況下,三條線段肯定圍不成三角形? 生:兩條邊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條邊,就圍不成三角形。 師:在什么情況下,三條線段可以圍成三角形? 生: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就能圍成三角形。 師:在不能圍成的數據中,也能找到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比如12加6大于6,可是它們并不能圍成三角形。這句話該怎么完善? 生: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師:是這樣嗎?看6、10、12這一組,是不是任意兩邊的和都大于第三邊?用算式表示出來。 生:6+10>12,10+12>6,6+12>10。 師:想一想,后面這兩個算式能否省略? 生:能!較小的兩個數的和大于最大的數,那最大的一個數與其中一個較小數的和,一定比另一個較小數大。 師:真不錯,透過實驗得出來的數據,我們發現,用三條線段圍三角形,只有當任意兩邊的和都大于第三邊時,它們才能圍成三角形。如果這個三角形的三邊分別用a、b、c表示,能算式表示出三邊之間的關系嗎?怎么表示? 生:a+b>c,a+c>b,b+c>a。 學生通過操作、探究,抽象得出“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才能圍成三角形”時,學生觀察發現“在不能圍成三角形的數據中,也能找到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到底是什么樣的3條線段才能圍成三角形呢?”進而引導學生抽象出“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結論。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推理得出:只要較短的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就能圍成三角形。這里有效滲透了數學的抽象思想和推理思想。最后讓學生用字母a、b、c表示出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即a+b>c,a+c>b,b+c>a,有效滲透了數學的抽象思想與模型思想。 【教學片段二】綜合運用,有效推理 出示:判斷下面各組小棒能否圍成三角形。(單位:厘米) 學生判斷后,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不能圍成的第三組。 師:這三根小棒圍不成三角形。為什么圍不成? 生:2+2<6。 師:如果把第一根換一下,換成幾厘米就可以圍成三角形了? 生:5厘米,6厘米,7厘米。 師:換成8厘米可以嗎?為什么?換成9厘米呢?換成4厘米可以嗎?為什么?換成3厘米呢? 如果第一根的長度是小數,第一根最長可以是多少? 生:7.9。 師:能再長一點嗎? 生:7.999…,再怎么長,不能等于8厘米,必須小于8厘米。 師:第一根最短可以是多少呢? 生:4.00000…01,再怎么短,不能等4厘米,必須大于4厘米。 (教師板書:4<第一根<8) 師:觀察一下,8厘米和4厘米與另兩邊有什么關系? 生:8正好是6與2的和,4正好是6與2的差。 師板書:6-2<第一根<6+2 師:根據這個式子,你發現了什么? 生:第一根比另兩條邊的差要長,比另兩條邊的和要短。 數學是成就完美的學科。第(3)組的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怎么辦?讓學生想辦法:把第一根小棒換成幾厘米的,就可以圍成三角形了?換的過程中,有效滲透了數學的極限思想與推理思想。學生逐步推理得出:第一根要小于8厘米,還要長于4厘米。學生驚喜地發現:第一根小棒的長度范圍在另兩根長度的“和”與“差”之間。 數學思想是過程性目標,只能落實在過程之中。只要讓學生有效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學生感悟數學思想之主線就不會斷,數學教育之魂也就不會丟。 3.變“點”為“線”,注重滲透數學思想的連續性 真正的思想是無法灌輸、無法復制、無法傳承的,如果教師直白地告訴學生什么什么就是某某數學思想,學生只能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因為思想完全是個人化的思維運作,是個人不停使用探究的思維模式,對自己的大腦個性化的開發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隨意拔高也毫無效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滲透數學思想,正如合抱之木、九層之臺與千里之行,不是一節課、兩節課的事情,要靠教師長期主動地、有意識地、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去感悟。教師每天滲透一點點,學生每天感悟一點點,時間長了,便能從“朦朦朧朧”到“似有所悟”,再逐步走向“清晰明朗”。教師要立足學生的長遠發展,注重滲透的連續性,變“點”為“線”,讓數學思想每天駐守在數學課堂中,促進學生不斷領悟、內化和積淀,并成螺旋上升之態。如低年級學習“9加幾”后,初步掌握了“湊十法”,就能推想出“8加幾”“7加幾”等計算方法,此時,推理范圍很小,推理思想處于萌芽階段;到了中年級就要由整數加減法法則推出小數加減法法則,由整數乘法法則推出小數乘法法則,推理范圍開始擴大,推理思想處于逐漸發展的階段;進入高年級,由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從商不變性質、分數基本性質推出比的基本性質,推理思想處于初步形成階段。 波利亞說:“完善的思想方法猶如北極星,許多人通過它而找到正確的道路。”就數學教學而言,“知識誠可貴,思想價更高”。只要數學教師能每天立足兒童的現狀,著眼于兒童的長遠發展,用數學思想引領數學課堂,讓數學思想永駐數學課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并逐步體驗、感悟到知識背后所承載的方法、所蘊涵的思想,學生的頭腦中就能留下數學思想及數學思想方法的相關印記,日積月累,這印記便能漸漸明晰起來,并受益終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