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過敏性鼻炎,施今墨的辯證治法,與《四圣心源》中記載的鼻病治法,截然不同,卻同樣有效。 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的哪?讓我給你詳細解釋一下。 
以下兩則過敏性鼻炎的醫案,來源于《施今墨醫學全集》。 劉某,年四十余歲,目脹,鼻塞而癢,清涕眼淚長流,一日恒至浸濕手帕十余塊,鼻腔因終日摩擦而腫。辯證:風溫毒侵,肺竅不利。 治法:辛通清熱 處方:略邵某,女,十多年來,每屆夏歷六七月間即發病,眼鼻鄂部脹癢,涕淚不止,噴嚏頻繁,頭部悶脹不適,口常干渴。經xx醫院檢查,診斷為花粉性(過敏性)鼻炎。舌苔薄白,脈弦微浮。辯證:風熱上擾,鼻竅不通 治法:疏風清熱,辛香通竅 處方:略你可能已經發現了,對于過敏性鼻炎,施今墨的治法是“辛通清熱”,目前,這正是多數中醫的主流治法。坦白的說,前幾年,我患鼻病之時,應用“辛通清熱”的方法治療,絲毫無效,而用黃元御的桔梗元參湯治療,效果極好。為此,我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記錄此事。然而,黃元御的桔梗元參湯,也不是百試百靈,很多網友用了它以后,發現它藥效極差。所以,我就很想知道,適用“辛通清熱”治法的過敏性鼻炎,到底有哪些病癥?只不過,苦于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有價值的醫案。直到前幾日,我看見施今墨的這兩則醫案以后,我的這個疑問才最終消除。足少陽膽以甲木而化氣于相火,病則上逆,或現其本氣“木”,或現其化氣“火”,木性生“風”,火性生“熱”,“風”、“熱”往往兼作也。1、病案1的“目脹”,病案2的“眼鼻鄂部脹”、“頭部悶脹不適”,此因足少陽甲木經氣上逆所致,病輕則為“脹”,病重則為“痛”。因為,足少陽甲木經氣上逆之時,若久治不愈或者治不得法,則血隨氣而上,滯留于頭,則為“痛”,所以“痛”為病重也。至于“痛不能忍”者,往往兼有熱也。你可以看下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的腦充血、鎮肝熄風湯等章節,自能明白。另外,所謂“肝氣”上逆者,指的就是足少陽甲木上逆。2、《四圣心源》有文:癢者謂之泄風,又曰脈風。泄風者,風之未得盡泄,而遺熱于經脈之中也。是以病案1的“鼻癢”,病案2的“眼鼻鄂部癢”,屬于風、熱兼作的癥狀。3、病案1、病案2皆有流鼻涕、流淚的癥狀,實際上,肺部受邪,不管是風寒、風熱,倘若病已入肺臟,則都有流鼻涕的癥狀;而“流淚”,則屬風、熱兼作之癥狀,張錫純擬有蒲公英湯,能治眼疾“羞明多淚”。4、病案1的“鼻塞”,痰飲漬滿肺竅,則令人鼻塞,誠肺為嬌貴之臟,風寒、風熱皆可使其失去清肅下行之性,轉而上逆,以致于痰飲滋生,所以風寒、風熱皆可令人鼻塞。5、病案2的“每屆夏歷六七月間即發病”,六七月間,正值夏季,天氣炎熱,若兼有風邪,恒可令人患風熱之癥。而且,西醫的診斷是“花粉性(過敏性)鼻炎”,倘若沒有風邪,花粉怎么可能自行被人吸入鼻腔之內。6、《素靈微蘊》有文:肺氣不降,而皮毛不闔,積郁莫泄,逆沖鼻竅,鼻竅迫狹,出之不及,故作噴嚏,如藥在炮中,激而為響也。故病案2的“噴嚏頻繁”是由于人體外感風熱,以致于肺氣不降,而有此癥也。7、病案2的“口常干渴”,風、熱兼作,耗傷津血,是以有口干、口渴之癥。8、病案2的“舌苔薄白”,一般來說人體外感風熱,舌尖當紅,病重則舌體全紅,此癥“舌苔薄白”者,說明病人病癥較輕,易治也。9、病案2的“脈弦微浮”,肝脈弦,若弦脈之中有懦弱之象,則是常人之脈也,所以脈弦者,不一定“皆有病”也;脈有浮、沉,浮、沉可以定表里,卻不能定陰陽,所以脈浮者,病人有表證也,“眼鼻鄂部癢”即皮膚之表證也。單靠“脈弦微浮”的脈象,無法準確辯證,需要兼看舌苔、兼問病癥也。現在,適用“辛通清熱”治法的過敏性鼻炎,到底有哪些病癥,你應該很清楚了。倘若病人患有過敏性鼻炎,而目脹、流淚、頭脹不適、鼻癢、頭面部癢之類的種種風熱之癥皆無,那么,你選用黃元御的鼻病治法,應該就是有效的啦。 作者【梓金】簡介:本人是黃元御的粉絲,四圣心源的愛好者,專注于分享學習四圣心源的心得。 以上內容來源于公眾號:【四圣心源學習社】,喜歡的話,趕緊關注一下吧! 歡迎轉載、分享這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