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沒見過你這么笨的孩子!”“你但凡有一點像我,就不會這么沒用!”“看看周圍,就屬你最差”…… 長期的語言攻擊會和體罰一樣,在孩子心中產生一種心理暗示,“我就是父母口中的人”,又笨又壞,隨著一次次的攻擊,內化成為他們自己的認知,成為他們言行中無形的準則。而且,被吼大的孩子在面對困難時,會不由自主地退縮逃避、失去思考的能力,隨后陷入自責、懊悔的負面情緒中。 建議:雖然父母相比孩子是更加成熟的個體,“好好說話”依然是家長們永遠的必修課。 控制情緒。語言攻擊大多來自于氣急攻心,因此情緒控制也成了最首要的一點。在生氣的時候,盡量避免直接解決問題,可以先讓孩子自己處理和反思,或者讓更了解情況的其他家庭成員替代。 聆聽孩子。家長要“蹲下來傾聽”,把自己放在和孩子一樣的位置上,以平等的姿態聽聽他們的觀點,即便很多時候,他們的觀點顯得幼稚,但這正是成長的印記。 給孩子面子。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更勝于大人,在公眾場合責罵孩子是教育中的大忌,這種行為對親子關系的打擊是非常嚴重的,會直接導致孩子不信任、不依戀、不接近家長。 有原則。在任何場景中,父母都要保持相同的原則和態度,不因為自己的情緒狀態或者夫妻關系而改變對孩子的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