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有不少叫“虹橋”的地名,現存的還有那么幾座橋,就是曾經的“虹橋”。而現在上海人說起來,都知道虹橋是那一片代表了這座城市發展速度的地方。 上海人都知道現在說“虹橋”指的是哪一片地方,不過歷史上,上海境域有多處“虹橋”地名,但多已湮滅。 有意思的是,從歷史上保留到現在,至今仍然存在、真的有橋的“虹橋”,多是在虹口區境內。現在的虹橋地區讓人感受到的是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而站在那幾座歷經滄桑的“虹橋”上,讓人感受到的是放慢的生活節奏。 1884年上海縣城廂租界全圖中標注的虹橋艾家弄位置 較為知名的有原上海縣城內(老城廂)橫跨肇嘉浜,并連接三牌樓和艾家弄的一座“虹橋”,現今大致在復興東路三牌樓路望云路交叉口的位置。 1913年,商務印書館實測上海城廂租界地圖中標注的虹口三座虹橋位置 虹口地區橫跨虹口港的三座橋梁,是依據它們距離黃浦江的位置分別被冠名“外虹橋”“中虹橋”“里虹橋”。這三座橋梁歷經翻建現今仍存,分別位于東大名路、東長治路和漢陽路之上,已較少還有人使用這些舊名。 “外虹橋” “外虹口橋”的簡稱,在現在的大名路橋一帶,始建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當時是座木橋。
20世紀30年代的長治路街景 如今在長治路橋一帶,比外虹橋歷史更悠久,始建于乾隆年代。橋東堍原有長治電影院,橋西附近房屋多舊式里弄。 建于乾隆年間,現在的位置在漢陽路橋那兒,如今仍有很多老虹口稱呼這個地區為“里虹橋”。 而今廣泛使用的“虹橋”,究其源頭,基本上都是閔行區的虹橋鎮。 《上海縣續志》(1913年—1918年纂修)卷一淞南水道圖中標注的“虹橋市” 北宋咸平年間(998年—1003年),在蒲匯塘北、東上澳塘西建有安國講寺,寺基百余畝,寺宇十余進,香火鼎盛,與龍華寺、寧國寺遙遙相望,為江南名剎。 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蒲匯塘兩岸、顧家弄(今虹梅路)兩側漸成集市,以跨蒲匯塘之橋梁“虹橋”命名。 現存歷史文獻中,“虹橋”首見于《萬歷上海縣志·圖》(1586年—1588年纂修),標跨蒲匯塘。 《上海縣續志》(1913年—1918年纂修)載有虹橋,記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里人顧孝清、顧鏡清等籌資重建。橋之得名,當地傳說是“橋跨蒲匯塘,夏日雨霧,立橋頭常見彩虹貫空,氣象萬千,以虹名橋。” 1918年,上海老地圖中標注的虹橋鎮及周邊區域 1934年拍攝的虹橋 新中國成立后,虹橋鎮先后隸屬上海市龍華區、新涇區、西郊區、上海縣、閔行區至今,“虹橋”為鄉鎮級行政區劃名不變。 虹橋地區有3個集鎮,虹橋、小閘集鎮和程家橋集鎮,各約相距2公里。在20世紀80年代前,是農村和城市間的橋梁,集散日用工業品和農副產品,城鎮居民的居住地。 1935年上海英文地圖中標注的“虹橋(HUNG JAO)”“新橋(SING JAO)”“程家橋(ZUNG KA JAO)”等地名。還有左上角的虹橋高爾夫球場也就是現今上海動物園位置。這幅地圖中很多地名的英語標注都是沿用滬語發音 三個集鎮均臨河,因河成鎮,名稱緣于橋、閘。虹橋、小閘集鎮和程家橋集鎮分別濱于蒲匯塘和新涇港。兩河均為上海重要水道。 蒲匯塘為明清時期上海縣城走松江府的主要水道。虹橋、小閘為其沿河之第三、第四個集鎮(前為泗涇、七寶)。新涇港在明代是上海一條重要的南北向河道,“吳松(淞)江湮塞,太湖之水迂回宛轉,多由上海新涇流注于海。”
三鎮均繁榮于20世紀30至40年代,而后虹橋獨興,其余兩鎮衰落。 20世紀80年代,虹橋集鎮及蒲匯塘 20世紀50年代后,虹橋因為鄉、公社、鎮黨政機關所在地,商業行業仍完整,成為全地區的商業中心。基本一業有一店,規模較大,即有百貨店、布店、五金店、飯店、點心店、藥店、日雜品店、茶館等店。全鎮(公社、鄉)重要商品,如自行車、收音機、電視機,以及所有農藥、農肥、建材,都統于虹橋集鎮出售。 2018年拍攝的小閘鎮殘存建筑及門牌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三個集鎮在全民辦商、征地大動遷熱潮下,無不走到盡頭。虹橋、程家橋集鎮,分別經過20次和4次的動遷,集鎮風貌蕩然無存。 虹橋路是一條交通要道。1901年,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至程家橋,初名佘山路,后以其附近的虹橋鎮命名為虹橋路,起初的虹橋路為泥路、煤屑路,后逐漸開始筑車道。 ![]() 虹橋路初筑時情景 ![]() 20世紀20年代的虹橋路 19世紀30、40年代,虹橋路曾經修建一批別墅建筑,如1390號、1430號宋氏別墅、1440號陳氏別墅、1518號、2258號孔氏別墅、2275號、2310號羅別根花園、2374號、2409號沙遜別墅、2419號泰晤士報社別墅、美豐銀行別墅等。其中一部分在1949年以后改為賓館,如龍柏飯店、西郊賓館等。 ![]() 虹橋路2258號、2260號孔氏別墅 ![]() 虹橋路2409號沙遜別墅 建國后直至改革開放初期,由于虹橋路一路向西通往西郊賓館和虹橋機場,虹橋路便成為上海最著名的國賓道。 ![]()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虹橋機場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第一個國家級開發區——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從虹橋路起步,并且,虹橋路沿線已發展成為上海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隨著不斷的修葺完善,現虹橋路成為了橫貫長寧區的干道,東起華山路,西至虹橋機場。 ![]() 虹橋路 虹橋地區曾是上海傳統蔬菜種植區,20世紀50年代起又成為上海重要的副食品生產基地,發展以蔬菜生產為主的種植業和豬、禽蛋生產為主的養殖業。70年代,發展鄉村工業,80年代發展倉儲業,90年代發展“樓宇經濟”。 20世紀80年代虹橋大隊虹橋生產隊蔬菜生產 20世紀90年代,虹橋集鎮農貿市場 同時,20世紀50年代起,虹橋地區成為上海重要的工業基地和上海市區人口導入區。50年代建有上海三大工業基地之一的漕河涇儀表工業區,和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以及隨之而來的工人新村田林新村和八九十年代興建的大批住宅區。 1992年前后的中山西路宜山路北望,圖左區域就是閔行、長寧和徐匯三區交界處。這片區域歷史上曾經都隸屬虹橋鎮(鄉)管轄,圖中還可見一些屬于虹二、虹三以及小閘的宅基民房 (攝影:陸杰) 多方面的發展,促使虹橋地區和上海的城市發展緊密相連。 (綜合:方志上海《上海有個地方名叫虹橋》(閔行區虹橋鎮志辦提供《虹橋鎮村宅志》圖文資料),上海長寧,樂活虹口) 看懂上海粉絲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