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古籍中稱“黑山”。上古黃帝軒轅氏的云族,從昆侖山一帶東遷進入陰山南麓,此后各族不斷 以農牧和爭戰書寫著圍繞陰山的歷史。不說人所熟知的王昌齡那首“不教胡馬度陰山”,還有岑參……三軍大呼陰山動。托舉承載秦直道、秦、趙長城、漢塞、唐等守邊軍威。 陰山,北方天然屏障,大漠南北之界,陰陽分野、中原與塞外分界。奔騰起伏的高脊梁大骨架,極富動感的蜿蜒,高入云天的挺拔,巍峨雄偉宏大,躍馬走駝的氣勢,赤褐灰黑狼牙虎骨之石,赫黃丹紅的秋樹野草。 它并不古老,心臟地帶充滿生命的躍動,渾身多次抖擻起降,是年輕而極富活力的。若想尋根問底,有不惟人知的深遠功力,它西起天山山脈,經河西走廊進入內蒙古,形成狼山、烏拉山、大青山、大馬群山,而后向東北法庫、鐵嶺、再出中國,到朝鮮半島入海。在海底如蛟龍般潛游至日本北海道終止。遠古至今,發揮巨大凝聚力和親和力。 【1】 向西進發,右邊陰山,左側黃河。腳踩敕勒川,眼望烏拉山。到白彥花向北進山口,與管理處人員聊天,了解山里情況。 烏拉山與陰山同脈在西。地質構造“復式背斜褶皺”,地層走向一致,傾向各異,溝谷發育,山峰交錯奇特,為一套古老區域變質巖系和第四紀覆蓋。群山環抱,連綿如海。 汗烏拉陰山最早如巖畫刻繪,洪荒時代的狩獵、石器、鐵器、青銅器時代摩崖巖畫,雖數千年風雨日月剝蝕,仍留崖峰斑爛痕跡:野牛、馬群、舞蹈、騎射、面具、交合、馴鹿等眾多圖像。是初民思想意識留痕,生命圖騰張揚、群體智慧證明。 山南區海拔1300米以下,為本氏針茅、白草、羊草草原,有大面積百里香群落。沖擊扇沙土坡地與敕勒川連結。 在海拔1300米——2000米山地,是大針茅、石生針茅草原,克氏針茅草原,間有松、榆、白樺、山楊、遼東櫟、蒙古椴、青海云衫等喬木以及黃刺玫、小葉鼠李、虎榛子、蒙古繡線菊、金露梅、柄扁桃灌叢等。侵入糙隱子草、無茫隱子草、野黃茋、蓍狀亞菊、駱駝蓬、次生唇形小半灌木,苔草、芁、馬蘭等。動物有金雕、蒙古斑羚、獪猁、禿鷲、青羊、松鼠、狍子、狐貍、獾子、飛鳥200種左右。 烏拉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1200平方公里,由西烏不浪奇峰異石區、東烏不浪古樹泉溪區和“塞外小華山”大樺貝林海區三處組成。主峰大樺背高2322米,比九峰山低24米。與東北三公里處的蘇卜蓋此老(人人敖包)、西北四公里處的黑土壩峰構成三足鼎立,周圍四梁三溝平行排列,崎嶇起伏,層綠疊翠,呈現獨特美韻。 【2】 因封山禁車,我們步行進入。在山口管理站停歇,看到從石拐吉忽倫圖爬榆樹花卉基地引種的十幾種花草。山腳下有野生酸棗樹,摘食酸澀止渴。向北幾公里內山坡少樹草,有羊上樹啃葉。漸漸樹多,生于裸巖沙坡之上,無草被,多石頭。 大小不同的花崗巖石塊,遍布溝谷,道路在其中斗折蛇行,彎曲延伸,路開于巖面上,有石英長石條塊閃閃發光。溝底是被磨圓的卵石,來自山上剝離滾落的礫巖,色彩紛呈,擁擠簇聚,毫無章法。它們直接暴露于天氣之下,將隨時間風雨洪水的打磨分解成松弛的沙質和細礫沙土壤。 石壁如高墻陡立,山崖如城垛雉碟,天然關口要塞。兀立山中,突巖懸崖連接,山脊龍背扭曲。旁邊時有扁平石盤、傾斜柱石。其間灰榆山楊、蒙櫟桑松,蒿屬、針茅、黃藍花朵,仿佛仙居神所,無人軍堡。 這種巖石在元素活動下分解,有的裂縫松散,有的離析崩落,還有的斷續牽拉,相互扯拽。磨碎成礫成沙的,與粘土混雜沉積。越是進入深山幽谷,巖石越顯緊湊完美。絕壁高崖、碩大方石,灰白的、彩花的、綠灰的、淡紅粉花的、灰褐的交相分布,奇形怪狀,隨山勢依附呈現;或于表土植被處隱伏,或裸露明顯。 巖石,山之骨架,比峰更古老亙遠。那疤痕交錯、飽經風霜的硬郎姿態,為群山奠基穩座,讓土壤和森林植被彰顯精彩美麗。 【3】 一條明確的道路從山口蜿蜒進山,起初在山下溝邊平緩舒展,慢慢深入,隨地形上升,遇山開劈,逢溝架橋。彎轉延伸、擇勢順變。高大的松柏傲立山坡路邊,在巨石懸崖間挺拔向上,遮擋前方道路。山重溝復,移步易景。路逐漸升高 ,幾乎是開山鑿筑,斷崖絕壁,峭立里側,有的斜面梯形,有的直堅如墻,有的上部突出,掛 垂欲墜,有的犬牙交錯,想吞嚙什么,還有的危如累卵,以一點支撐大圓石,不知何時倒塌;更奇險處,路在懸崖之下,裂縫流沙,石隙滴水,經過提心吊膽,生怕震落巖石,降下滅頂之災; 好容易脫險出來,開始上山,坡陡路滑,盤曲逼窄,時有肘彎般急轉,走著竟不知方向。好在蔥籠森林覆蓋,攀爬不覺孤荒寂寞。轉上陽坡,須小心腳下砂石觸滑摔倒,順坡滾下,后果不堪設想。最難的是陡坡或隱或現的羊腸小道和牛蹤馬跡,似路非路,灌木苔草,如軟綿綿地毯,凹凸起伏,緾腿絆腳,需拔草鉆林,曲背彎腰,大費周折。 不過它能極大引起我的興趣,因為金露梅那叢叢黃花,散發著異香鮮味,繡線菊屬、虎榛子、蒙古扁桃、山楂、黃刺玫、稠李、蒙柞、胡枝子、錦雞兒等糾結纏繞。加上烏頭、秦艽、翠雀、香青藍的藍色花族和粉紅的石竹,白色的石頭花,長芝草、針茅、瑞香、蒿屬、黃茋、棘豆屬、烏頭、麻黃等屬混生雜長,足以提神醒腦、振奮精神、不疲倦地向上爬行。 當你又上到一處高臺平面時,頓感“披荊斬棘”之意味和親歷者的榮幸,先前的努力變而為甜蜜的果實,就如身邊坡下的面果果,瑪瑙般簇簇紅艷,累累結滿枝頭,不由想起兒時進山揀柴,渴飲山泉水、饑采紅果食、純真天趣,原始自然。雖身如昆蟲微小,卻似林鳥自由,其樂無窮。 道路如文字,在山谷坡梁的大書頁上成行展開,走著讀著,看著想著,思著樂著,每隔一段,新奇景象閃現。每每林中陽光亮麗,似這自然大書中的哲思佳句,啟迪心靈,點亮幽暗,指引前程。 【4】 曾在探險東烏不浪和西烏不浪溝谷的攀山過程中,看見主峰大樺貝,發誓在夏或秋季登上峰頂。但因多種緣故,一直未能征服它。如今到了它身邊,在盤曲旋轉的山道和原始次生林中,它龐大高聳的體態迷惑著我的神志,觸目皆山,無論怎樣曲折攀爬,全是陡峭崎嶇之境,看不見那奇特高昂的頂端。順著廢棄的車道且行且歇且欣賞。 由陡斜土道轉入陰坡樹林,一下暗淡沉寂,太陽光熱立減大半,渾身爽快輕捷,探身抬腿,落腳舒心。頻頻舉起手機,追拍奇花異草、秋葉紅果、心潮逐山高。 順從于行走其間的風景,是自然的錘煉,接納到自己的腦海與心靈之中,沖走心中亂轟轟的沉積物。慢慢形成我的強烈愛好和原始渴望。在與自然肌膚相親,手腳接觸摩擦中,時刻產生深切感悟、融景交情與所有生命共質戀惜,波及滋養。煥發起來的青春心態,對于旅行是必不可少的。它讓我每個毛孔每根神經都在景物上張開。我覺察到眼前生動而又幽深的魅力,同時一種完美的孤獨襲上心頭,盡情享受與山野遼闊生機接觸的微妙神奇感動。整肅精神,感佩莊敬。如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所說:“一個人沒有命運,沒有最終目的,只有蹤跡的世界”。 【5】 九月中下旬,山間氣候是一年中最平衡豐潤的節令。形成芳香的中秋盛景,如果好天氣再延遲半月左右,便是一個五彩繽紛的晚秋小陽春。白天陽光燦爛,夜晚在月光下,又是一派神密安寧的清涼世界。這好的秋天可以說是二度春光,很多清新的事物再次出現。有些鳥兒在沉默數月后又放聲歌唱。山間有星點的淡紫米黃小花,金縷梅都捧出團團金黃閃亮的花簇。所有的樹木孕育著它們的花蕾,準備來年春天的開放。 大部分野草泛黃結籽。一部分推遲生長的野草,干脆縮減了莖葉的生長,著急的開出花朵,如一枝黃花、矮小的如麻花頭的淡紫花絲,還有小紅菊和紫菀,一些苦苣屬小花等,為秋日點綴上濃艷的色調。再看那些闊葉樹,一棵樹呈現幾種不同的景色,有淡黃、褐、赤橙等,組合 為團團堆堆的彩色焰火,象胡亂著色潑染的油畫掛在山間,而落葉又象點畫過程中灑落的色彩,星星點點分布山坡溝谷。隨便拾起一片葉子觀察,會為它精巧的肌理、細微的花紋而驚嘆、在觸及天地精華,有機世界中成熟美麗。 【6】 我喜歡凝視一棵樹:松、柏、榆、樺、槭、桑、櫟、或灌木,為它們的婀娜形態,挺立干枝,優雅舞動傾倒感慨,想與它們融合構建自己的軀體。我的細胞中也有 和它們一樣的碳、氮、氧、水份,也在呼吸、循環、吸收、同化,但我比不上它們那葉片、皮質和根的功能,有那么強大堅毅而順時應變,抗拒惡劣不斷生長的能力。它們葉面上瞬息閃爍的陽光使我獲得靈感和火花。 樹的名字有多么古老的起源,其中包涵了不相同的形態和內容,讓人名正言順地肅然起敬。在干枯的大枝上,有鷹和喜鵲的巢穴。烏鴉在低空盤旋,呱呱鳴叫,聲音隨它們飛越山頭而消失,不大一會兒,又傳來“嘰嘰吱溜”的鳥叫,時近時遠,這些棲息樹上或飛行空中的歌手,讓人難以尋覓蹤跡。但它們帶來的綠色歌聲與藍天旋律的交響,久久回蕩在山谷之中,將我的視野開闊敞亮起來。也拓展著我的心靈邊界。 這些樹忍耐、曠達、慈悲、頑強,歷經風霜雨雪,仍然堅守土地,氤氳著大自然寧靜淡泊、欣欣向榮的氣息。它們不圖回報,不張揚美麗,樸素純真地接納風的撫摩,鳥兒昆蟲的棲息和人們來訪,將塵世的煩惱,現實的失意、城市的污染統統消融于茫茫宇宙之中。我們用急風火繚換取與它們相處的散漫時光,我們來去匆匆,它們卻立定不動,持續生長。 我也喜歡凝視雜草,駐足其間。芍藥,細葉百合、黨參、柴胡、金銀花、茯苓、金蓮花,毛茛家族飛燕草等,娉婷嬌媚,讓人愛戀賞心;溪邊石池畔,有金盞花、耬斗菜、金鳳花、細辛、 銀蓮花等等,有的已謝妝留株,有的卻花開鮮美。 【7】 在森林密閉的山溝里,傳出溪流歡唱的歌聲,順流尋去,它在青苔覆蓋的巖石和巨大的圓石間閃現出清麗的身影,那音調也更加悠揚響亮。它清潔明快,沒有污染侵蝕,有的只是涼爽的水氣和樹草的芳香,這境況里的負氧離子對人體十分有利,我貪婪的深吸長呼,洗肺滌胸,在它兩邊的花草叢中慢慢跟進,時急時緩,時走時停,彎腰俯首,掏水狂飲。在大圓石下蹲伏,在溪邊樹樁上坐歇,看那水下鵝卵石鋪的底床,兩邊不停被溪流沖擊的披草的跳動和花兒的招搖顯擺、心醉神迷。 一只山鷸緣溪跳飛上來,停在我下面的石頭上,我慢慢打開手機,就在我舉手欲拍時,它縱身起飛向下游,離開我的視線。我鉆入陰坡樹林,竟發現了拳頭大的馬勃,兒時叫“馬屁泡”,周圍還有黃皮牛肝菌和雞油菌、草蘑菇。一些昆蟲嗡嗡哼哼地飛舞,林間大螞蟻慢悠悠爬行。 在繼續上行的土路邊上,我發現了幾株嫩綠鮮亮十幾公分高的油松幼苗。 【8】 由于海拔高度差異,山頂上的植物要比山下的晚十幾天。 油松、云杉、稠李和紅果山楂在山頂陰坡形成茂密的森林,陰陽坡分界的山脊基本沒有大樹。在平緩的地帶,綿團鐵線蓮高揚著大團大堆的花白球冠,憑借片片灌木叢織出片片白云漂浮般的景象,如棉似雪,是這個季節獨特的畫面。在這里向遠處瞭望,四周輪廓如巨幅水墨畫展開,山巒重疊沉浮,柔和又粗獷,靈動又凝滯。森林片片墨綠灰黑,如隨便丟棄罩在山間的天鵝絨碎片。東南西北全是山巒和森林,峰浪溝坡,云籠霧罩。樹冠剛剛著色,紅、黃、褐、橘紅、粉淡點綴其間,于迷離朦朧中,突起如浪蒼峰,下沉幽黑溝谷,濃云漂浮,如籠罩輕紗,瞬息云開霧散,日光明媚。我被這荒野原始地理學上的實物吸引著。越離城市人類遠的地方,其原始特征越明顯生動。 這里不過是北方的一處高山,卻讓我視通萬里的延伸出去,感到祖國的壯麗山河、廣大版圖和我未識未見的遙遠美景。這是我登上峰頂享受征服者經過艱難困苦獲得勝利喜悅所感到的,同時與向東北張望幾十公里外的故鄉而泛起的鄉愁連結為如山海般復雜的情愫。風撩撥搜索著我的衣服身體頭發,似乎要將我所有的思想吹開,帶到遠方。 群山于大地上崛起,如此穩固安然,承載天地融合,寒暑交替,天光地氣。它似乎比約翰·繆爾等人寫到的更多。比利奧波德等思考的更深刻廣大。山的思考,與我的思想相遇,山的語言豐富著我的思考的表達,由處處土石褶皺積累升高,直上云端青天。那種宏偉莊嚴將我牢牢牽扯,似乎世界上再沒有什么震撼我的事物了。 【9】 大樺貝頂部為花崗巖體夷平面,以此為中心,南北十幾東西數百公里群山連綿,沒有村落耕地,星散一些過去的羊場和土石房屋。山上貧瘠的土壤多數是礫石砂土,一遭風雨侵襲,大量流失,匯聚溝谷,隨山洪南下匯入黃河。 在這頂層一攬臺上,遠眺四周風光,東部障谷層疊,雄奇似門,遠處包頭大青山,南面河套川灘,隔黃河可見鄂爾多斯高原,西是烏梁素海,北方一片烏拉特草原和杳石太山。 在蝕余象形地貌上,大峽谷間有人人敖包、石林、佛座、駱駝峰、巨龍潭、五指山、福壽門、觀音佛、清水溪、石哈麻、玉兔峰等景觀,花崗巖體山有較軟的片麻巖捕濾體,風化剝蝕切割形成小石湖、石洞——“天池”和窟孔。 放眼疏朗開闊,無限生機,山風吹拂,攜帶氧氣和綠色顥粒,在陽光下閃現銀光亮絲。周圍山谷盡收眼底,一路上來的巖石峭壁全都躲藏起來,消影匿形,四面全是片片墨綠的森林和灰白山脊。 在坡梁一道嶙峋巖石下面,樹林在深淺交錯的地表上參差疊覆,同樣高大的松衫,樹冠卻升降起伏,暴風雨中的海濤波浪,對面聳立著鋒利險峻的山嶺,突巖上幾棵松樹橫斜過來,如友人攜手越險,飛度天塹。即使用現代暴風雨般的網絡言語,也說不盡那美妙與豐富。 我和兒子、女兒繞道攀上石巖,從緊挨著的大小圓石上接近古松,互相拍照留影。突然,女兒發現了松樹下面一片圓形彩色巨石。她把拍下 的照片傳給我,赤、橙、黃、綠、青、藍、紫,光滑斑斕,紋理緊湊,色澤交織,塊塊如塑,群體壯美。如頂峰出現的奇異彩虹。 旅途上的故事,請告訴我們; |
|
來自: 昵稱4510917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