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往往需要數倍于日軍的兵力才能與之周旋,即便是臺兒莊大捷這樣的勝利,我們付出的損失也高于對方。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很多人將原因歸結到了武器上,因為我們武器不如日軍,所以不好打;你看后來中國駐印軍換裝了美械武器,那戰斗力不久上去了嘛! 其實,武器是很重要的原因,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體質。在抗戰中的絕大多數時候,被稱為是小鬼子的日軍其實要比大部分中國軍人體能素質好。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時,日軍常備陸軍其實只有40余萬人,后來經過擴充后,最早參戰的兵員也都是經過挑選的。 當時日軍的平均身高為1.63米到1.64米,騎兵、炮兵略高,步兵可略低;其平均體重為120斤左右,加之長期的軍事化訓練,可稱為是精壯。 而當時中國軍隊的士兵,身高可以達到這個數字,北方兵略高的多些,南方兵可能稍低,但是我們士兵的平均體重卻只有90多斤。 在全民減肥的今天,一米六多的女孩往往崇尚“美女不過百”,體重九十多斤就比較苗條了;可是如果是這個體重放在同等身高的男性身上,那就不僅僅是身形單薄那么簡單了,可以說是虛弱狀態了。 當時,絕大多數中國士兵就是這個情況,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也很簡單:當兵吃糧,但卻吃不飽飯。 應當說1937年前的軍人保障情況還好些,但之后隨著日軍的入侵,以國民黨軍為例,則要靠著本不富裕的大西南各省養活數百萬軍隊及同樣百萬之巨的公家人員; 而在敵占區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情況更加不妙,因為他們要在日本人的眼皮下去生存、戰斗和發展。 隨著青壯年一批批消耗在戰場上,征兵標準也在不斷降低,很多本就不太強壯的男性也扛槍上了戰場;以徒步行軍為主的中國軍隊往往在機動過程中就消耗大量體力,抵達戰場后還要修筑工事及與日軍交戰,體力不足是很普遍的原因。 當時與日軍白刃戰中,我方很難占優勢,體力弱是最根本的因素,其次才是技術。 國軍在1935年曾制定了一份戰時供給標準,每人每天大米22兩或面粉26兩(一斤十六兩制,每兩為31.25克),罐頭肉4兩、干菜2兩、咸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臨時加給燒酒2兩或白糖1兩。 換算下就是,每人每天主食一斤多點,罐頭肉、干菜、咸菜合計半斤左右(如今的市斤)。 當時日軍的伙食標準為米640克、麥200克、罐頭肉150克、乾菜110克、泡菜40克、醬油20克、鹽12克、糖15克、茶3克。 可見其數量也就略高于國軍制定的標準,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日軍當時往往能保證供給,國軍由于層層克扣的緣故,真正落實到基層戰士手中的是遠達不到標準的,尤其非嫡系部隊更是如此。 全面抗戰后,國軍伙食供給條件進一步惡化。 《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一書》中這樣寫道: 國軍士兵口糧定量是每人每天二十五盎司(大約一斤半)大米,外加一些鹽水或紅辣椒腌的咸菜,其營養價值甚至比想象的還要低,因為咸菜的腌制把維生素全部破壞掉了。 發的糧食一般都是兩、三年前的陳糧,維生素和蛋白質已喪失殆盡。士兵們每天吃兩頓飯,大伙用一個鍋,吃飯的時間往往只有三分鐘。食物不經咀嚼就囫圇吞下,很難消化,結果身強力壯的人吃去大部份,身體較弱的人則體質更弱。 士兵的月餉平均為十六到十八塊錢,而伙食費要扣掉八到十塊錢。由于通貨膨脹,士兵們不能象過去那樣買點豆腐、脂肪、青菜或偶爾買點魚肉改善自己的伙食了。就連一個月掙一百四十五到一百七十五塊錢的上尉和少校也買不起足夠的營養品。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客觀條件所致,因為西南本就不富裕,很難提供足夠的糧食、肉類;但更重要的方面原因是人為的。 當時大量的軍糧和布匹被高官用于黑市倒賣,師一級軍官普遍吃上千人的空餉,即便吃了大量空餉,還克扣基層軍官和士兵們的口糧,致使吃不飽飯的情況普遍存在。據美國人的觀察,當時醫院中絕大多數的病員是患饑餓浮腫病。 黃埔一期生黃維我們大家都知道,其當時任“土木系”骨干部隊54軍的軍長,但是他發現士兵們是根本吃不飽飯的。于是這位脾氣很倔的將軍吃起了空餉,空餉所得不是揣在自己兜里,而是加強官兵的伙食;另外組織士兵們種地、養豬改善副食。 黃維指揮作戰的能力雖值得商榷,對部下不錯卻是事實,但是他吃空餉的原因實在太不合群,于是被人告發后反倒不能再擔任54軍軍長。 而頗為諷刺的是,當時大把大把吃空餉揣到自己兜里的高級軍官和倒賣美援物資的人卻相安無事。 黃埔一期的宋希濂曾回憶第一次入緬失利后的情況: 入緬軍的許多部隊長和軍需人員卻是充滿了愉快和歡笑,因為他們可以大撈一把,領來的大批外匯再也無須發給那些死人了。死的逃的愈多,對他們就愈有利,他們就愈高興。 當時國軍中有沒有能吃飽飯的部隊呢?有。 第5軍是機械化部隊的底子,是軍政部長官們的心頭肉,補給充足,能吃飽飯;第18軍是“土木系”基干部隊,補給相對齊備是一方面,而且該部向來以不吃空餉、不喝兵血為宗旨;第74軍是抗戰中崛起的王牌部隊,軍長王耀武餅干廠生意做得很大,經常用經商所得投入部隊,該軍也能吃飽飯。 這三個軍在抗戰中的戰績有目共睹,不必多說。 但其能吃飽飯的前提是:第一,中央軍嫡系部隊;第二,長官為軍中大佬或有足夠實力調配資源。當時具備這兩者的部隊并不多見。 于是就出現了駐河南國軍大肆掠奪民財和派到敵后作戰的部分軍隊整建制投敵的惡劣情況。 而說起當時國軍的伙食和體質情況,第5軍、18軍、74軍并非最好的,最強的是中國駐印軍。 駐印軍是以1942年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后退往印度的新22師、新38師殘部編成,后來國內輸送兵員補齊編制,并空運了3個建制師及炮兵、工程兵等輔助部隊,總人數約10萬人。 美國人對駐印軍的兵源有很高要求,身高1.55米及體重90斤以上是硬條件,以及不能有嚴重疾病;檢測結果是不樂觀的,某批初檢人數為55878人,合格者只有18951人;各地初檢兵集合到昆明進行復檢,某批復檢人數為41994人,合格者只有22053人。 后來實在選不出那么多人,最后只能降低標準,放寬到身高1.52米以上及體重84斤者;實際操作中駐印軍也混進了少數娃娃兵。 但不論如何,駐印軍軍人的底子是不錯的,體能素質遠超國軍普通標準。 到印度后,史迪威親自安排駐印軍的后勤,其制定的國軍每日伙食標準為: 大米850克、蔬菜340克、大豆70克、花生35克、肉類35克、植物油30克、鹽10克;這個標準其實已經超過了當時日軍的供應水平。 實際操作中,國內軍隊自然不可能達到這個標準;但駐印軍實際上則要超過這個標準。 史迪威不信任國軍的中高級軍官,發放的軍餉和藥片都是由美軍顧問監督直接發到官兵個人手中;飲食方面,駐印軍可吃三頓飯,平時飲食由英軍負責,戰時則發放美軍野戰口糧。 由于大量精米、肉類的供應,駐印軍官兵在幾個月內的平均體重增加了19斤,達到了110斤到120斤左右。這還是在每天大量訓練情況下的增重,因此駐印軍可稱為精壯,體能素質略次于1937年時的日軍士兵,但要高于當時的日軍正常水準,因為日軍已經難以維持1937年那樣的標準了。 而在敵后戰場,日軍為了滿足自身供應,通過不斷的掃蕩來掠奪糧食、財物;但由于太平洋戰場及中國戰場的大量消耗。此時日軍身高不斷降低、體重也不斷下降,一米五幾、體重不過百的日軍很普遍,因此很多敵占區的老人回憶時都會提及,當時“鬼子不行了”,“又矮又瘦”。 日軍兵員素質不斷降低之時,八路軍的身體素質卻在上升。 八路軍的兵員大部分為北方兵,身高往往高于日軍,但同時對熱量的需求也是很大的。當時的北方以小米為主食,八路軍主要武器是步槍,因此就有“小米加步槍”之稱。 在伙食標準方面,八路軍戰士每月的供給量是小米40到45斤小米,3兩油。 最初國民政府給八路軍發放4.5萬人編制的軍餉,但八路軍的實際人數比編制多很多。八路軍不發軍餉,但發津貼,師旅級干部是每月5元、營團級干部是每月4元、連級干部是每月3元、排級干部是每月2元、班長1.5元每月、戰士1元每月。 相較于國民黨軍當時的軍餉標準,最低級的二等兵發國難薪都有7元,八路軍的這點津貼無疑是寒酸的。 但是八路軍不吃空餉、不喝兵血,且津貼是伙食和軍裝之外發放的,因此八路軍反倒吃得比一般國軍要好,身體素質也好些。 最艱難的情況發生在1941年到1942年,此時國民政府停發八路軍軍餉、日軍則頻繁掃蕩,加之華北地區連年天災,八路軍的生存遭受極大危機。 當時冀西八路軍部分部隊每天只吃二兩黑豆,以野菜,樹葉,樹皮,草根充饑,為了不與老百姓相爭,八路軍挖野菜都在村莊十多里之外的山上挖;以富饒著稱的白洋淀地區,著名的雁翎隊也是撈能吃的水草為生,為了充饑,戰士們撈魚蝦補充體能,但因無油無鹽,魚蝦的滋味可想而知。 1940年,八路軍總兵力40萬人,到1942年兵力數下降到了30萬人;戰士們體重普遍只有90多斤,可以想象一下北方大漢90多斤的體重是什么概念。 八路軍的策略是發起了大生產運動,著名的南泥灣只是一部分,當時在華北的八路軍普遍是一邊生產一邊戰斗。 戰士們本來就是農民出身,因此墾荒種地很在行。在艱苦條件下,大生產運動取得了很大成效,很多部隊的供應得到了根本改善。 如晉察冀第3軍分區2團,到1943年秋后除了每日的一斤多主食外,還有六錢油、七錢鹽、二斤菜,每月能吃一斤豬肉;一年后該部戰士平均體重從94.5斤上升到了114斤,增加了近20斤,竟取得了與美英后勤補給條件下與駐印軍的體重增長相當的成績。 而到了1944年,八路軍普遍的供應標準是每天小米一斤半,大灶每月肉2斤、油15兩(一斤十六兩制)、鹽1斤、菜45斤,小灶每月肉4斤、油24兩、菜45斤。此外,還有當時根據地財政系統發放的津貼。 也正是有了身體素質為基礎,在1944年之后的對日作戰中,八路軍已經能在白刃戰中壓倒日軍。同時以身體條件為基礎,八路軍練就了極強的徒步機動能力,試想要是吃不飽飯,端槍都費勁,又何來的負重行軍與作戰呢? 所以我們客觀研究抗戰的話,便會發現,能吃飽飯的部隊往往更能打,戰績也更好;反之連飯都吃不飽,作戰中便是困難重重,很難獲勝了。 |
|
來自: 蘭博2000 > 《中國近代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