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循行 《內經》: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腘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腨)內,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白話翻譯:足太陽膀胱經起于內眼角,上過額部,交于督脈直至巔頂。 分支巔頂部的分支:從頭頂分出至耳上角。 巔頂向后直行分支:從頭頂下行,入顱內絡腦,復返出來下行項后。 其一,沿肩胛內側(大杼穴始),夾脊旁,沿背中線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這一段幾乎每一脊椎旁開1.5寸都會對應內在相應臟腑,上學時北背誦的歌訣在這分享一下:胸三肺俞四厥陰,心五肝九膽十臨,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腎,腰四骶一大小腸,膀胱骶二椎外藏。數字代表對應的錐體,名稱代表臟腑在膀胱經上的背部腧穴,所以膀胱經背部腧穴可以調理全身的臟腑功能,當臟腑功能出現問題時也可以在背部腧穴中及時發現)進入脊旁筋肉,絡于腎,下屬膀胱,再從腰中分出下行,夾脊旁,通于臀部,經大腿后面,進入胭窩中。 其二,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沿背中線旁三寸下行,過臀部,經過髖關節部,沿大腿外側后邊下行,會合于胭窩中,向下通過腓腸肌,經外踝后面,在足跟部折向前,經足背外側至足小趾外側端,與足少陰腎經相接。聯系臟腑:屬膀胱,絡腎,與心、腦有聯系。 經絡經氣異常的發病表現: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踹(腨)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腨)、腳皆痛,小趾不用。主要臨床表現:惡寒、發熱、鼻塞、等感冒癥狀。鼻衄,頭痛(多為頭的后部疼痛大約是我們平時枕枕頭的位置,有時也會有頭頂的疼痛),目痛(眼球脹痛,感覺要凸出來一樣,或者灼熱感),項背、腰、臀部及下肢后側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少腹脹滿,小便不利,遺尿。 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襲,本經受邪,則惡寒,發熱,鼻塞,鼻衄;膀胱經之脈上額交巔絡腦,邪氣隨經上逆則頭痛;膀胱經起于目內眥,下行項后,一支挾背抵腰,下行經股入腘窩,一支循背下行,至腘窩后又下行,至外踝折向前,至足小趾,經氣不利,則目痛,項背、腰、臀部及下肢后側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膀胱氣化失司,則少腹脹滿,小便不利,遺尿。 經絡穴位養生: 下午3:00~5:00:《申時》血氣流注于膀胱,此為「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為腎之腑,兩者均屬水,因此這段時間要多補充水分,有助膀胱排除體內廢物,以促進泌尿系統的代謝。白天多喝水都是有好處的,所以不一定非得固定在這個時間段。 睛明 【定位】:在面部,目內眥角上方凹陷處 【作用】:疏風清熱,通絡明目。 【主治】:①視物不明,近視,夜盲,色盲。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腫痛,迎風流淚。③急性腰痛。 攢竹 (上圖) 【定位】: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作用】:疏風清熱,通絡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視不明,目赤腫痛。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痙攣。 至陰 【定位】: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風清熱,矯正胎位。 【主治】:①胎位不正,難產。②頭目痛,鼻塞,鼻衄。 昆侖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當外踝尖與跟鍵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舒筋活絡,清利頭目。 【主治】:①急性腰痛,足跟腫痛。②難產。③頭痛,項強,目眩,鼻衄。④小兒驚風。 秩邊 【定位】: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作用】:疏通下焦,強壯腰膝。 【主治】:①腰骶痛,下肢痿痹。②小便不利,便秘,痔疾。 委中 【定位】: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 【作用】:舒筋利節,清熱解毒。 【主治】:①腰脊疼痛,腘筋攣急,半身不遂,下肢痿痹。②丹參,皮疹,周身搔癢,疔瘡,發背。③腹痛吐瀉。④遺尿,小便不利。 上髎 (與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共八穴,合稱“八髎穴”) 【定位】:在骶部,當髂后上嵴與后正中線之間,適對第一骶后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通經活血。 【主治】:①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②遺精,陽痿。③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次髎 【定位】:在骶部,當髂后上棘內下方,適第二骶后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通經活血。 【主治】:①遺精,陽痿。②月經不調,赤白帶下。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中髎 【定位】:當次髎內下方,適對第三骶后孔處 。 【作用】:壯腰補腎,調經止痛,通調二便。 【主治】:①月經不調,白帶,小便不利,便秘,泄瀉。②腰骶疼痛。 下髎 【定位】:在骶部,當中髎內下方,適對第四骶后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調經止痛,通調二便。 【主治】:①腰骶痛,小腹痛。②小便不利,帶下。 肺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養陰清熱,調理肺氣。 【主治】:①發熱,咳嗽,咳血,盜汗,鼻塞。②毛發脫落,痘,疹,瘡,癬。 厥陰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 1.5寸。 【作用】:疏通心脈,寬胸理氣。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咳嗽,胸悶。③牙痛。 心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養血寧心,理氣止痛,通絡寬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悶,氣短。②咳嗽,吐血。③失眠,健忘,癲癇。④夢遺,盜汗。 督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 1.5寸 【作用】:理氣寬胸 【主治】:①心痛,胸悶。②胃痛,腹痛。③咳嗽,氣喘。 膈俞 【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寬胸降逆,理血化淤,調氣補虛,調和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②咳嗽,氣喘,吐血,骨蒸盜汗。 肝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疏肝理氣,養血明目,潛陽熄風。 【主治】:①脅痛,黃疸。②目疾,吐,衄。③癲狂,脊背痛。 膽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疏肝利膽,理氣解郁,調和脾胃。 【主治】:①黃疸,口苦,脅痛。②肺癆,潮熱。 脾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健脾利濕,益氣和中。 【主治】:①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②水腫。 胃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理氣和胃,化濕消滯。 【主治】:①胃脘痛,嘔吐。②腹脹,腸鳴。 三焦俞 【定位】:在腰部,當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通利三焦,疏調水道。 【主治】:①水腫,小便不利。②腹脹,腸鳴,泄瀉,痢疾。③膝關節無力。 腎俞 【定位】: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滋陰壯陽,補腎益氣,利水消腫。 【主治】:①遺尿,小便不利,水腫。②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③耳聾,耳鳴,咳嗽,氣喘。④中風偏癱,腰痛,骨病。 氣海俞 【定位】:在腰部,當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培元益氣,強壯腰膝。 【主治】:①腹脹,腸鳴,痔漏。②痛經,腰痛。 大腸俞 【定位】:在腰部,當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 1.5寸 【作用】:通腸利腑,強壯腰膝。 【主治】:①腹脹,泄瀉,便秘,痔瘡出血。②腰痛。③蕁麻疹。 關元俞 【定位】:在腰部,當第五腰椎棘突下,旁開 1.5寸 【作用】:壯陽補腎,調理下焦。 【主治】:①腰骶痛。②腹脹,泄瀉。③小便頻數或不利,遺尿。 小腸俞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開1.5寸,平第一骶后孔 【作用】:通腸利腑,清熱利濕。 【主治】:①腰骶痛,膝關節痛。②小腹脹痛,小便不利。③遺精,白帶。 膀胱俞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作用】:通調膀胱,清熱利濕。 【主治】:①小便不利,遺尿。②腰脊強痛,腿痛。③泄瀉,便秘。 膀胱經是我們平時不管是養生或者治療時不可不提的重要經絡,它在督脈的兩旁,像門神。同時因為在脊背部聯系了所有臟腑,所以膀胱經可以說是人體最重要的經絡之一了。日常中我們可以通過拍打、按摩、拔罐、刮痧等通經活絡。 拔罐按照穴位定位由脊椎兩旁,自上而下排列,單次拔罐不可過多,時間5-10分鐘即可,下次拔罐一般要隔一周左右或等罐印消退后再拔。 刮痧是沿著膀胱經自上而下刮,一般膀胱經不單獨刮。先由中間的督脈開始刮,然后是左邊的膀胱經,最后是右邊的膀胱經(膀胱經先左還是先右沒有明確的標準,但都是從中間督脈開始)。還是出痧即止,上背部出痧較易,腰部一般出痧較少或不出痧,不出痧不可強行強刮。 針灸,針灸治療要求比較嚴格,尤其是腰背部內在臟腑較多,非專業人士不可單獨操作。 說到膀胱經很多人并不會陌生,很多喜歡養生的人在一些養生甚至美容機構總是會被告知“膀胱經不通,膀胱經瘀堵”,其實“經絡不通”是一個比較大的范圍,所有的病癥幾乎都可以被定義為“不通”,尤其是疼痛,謂“不通則痛”。但是在“不通”的基礎上我們是不是還要分清“不通”的位置,即病變臟腑,還要知道“不通”的原因,是虛是實?是寒是熱?是表是里(既是位置,有時是原因)?這些都是我們要考慮的原因,若以一句“不通”全面概括,未免有些泛泛而談,不知其然了。上邊說的辨別“不通”的方法,我會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詳細探討,這里我們只學習關于中醫經絡的基礎。如有其他問題可在評論區提問或私信給我,我會盡快回答您的問題。 以上論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不足或不同意見之處請多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