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k到12k
作者:火張土
出發北外讀研前的那四個月,我清醒地認識到光靠熱愛是學不成英語的,這是一件需要技巧的事情。
永遠別想僅憑一腔熱血就學好一門語言,所以我到內網外網搜了30多個語言達人的經驗,打印出來,一一比對,視頻經驗5個左右一一筆記。然后一一實驗。
后來經過實驗,過濾了一些招搖撞騙或者沒有卵用的方法后發現有顯著效果的有賴世雄的重復法、史嘉琳的回聲法、伍君儀的滲透法等等,于是糅合起來使用,在這8個月里我的具體做法依據狀況微調了一百多次,以求取得最佳效果。
后來遇見奶爸的文章,發現他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也和我的高度重合,但是我也有很多不同意他的地方,比如他覺得成年人學外語永遠無法達到母語者的水平,我還是不想承認這個事實,至少我想半年內把它證偽。
前半年我用賴世雄和史嘉琳的方法結合練就了完美的帕薩迪納口音(生活大爆炸口音),具體做法是,一句一句模仿,一遍一遍重復到能背下來,達到三天到一周背一集的程度。
最后我把生活大爆炸前十集背下來了,每句話每個語音語調,每個表情都記得。枯燥嗎?非常枯燥。我感覺我對英語的熱情不斷消減。但是進步確實非常明顯的,閱讀英文快了很多,看youtube視頻的理解度很高了,和學校里的留學生交流,聽到我的口音他們都以為我是美籍華人,當然我的詞匯還有英美文化知識還和美籍華人差100本原著的距離。
原計劃是把生活大爆炸十季都背下來,但是我背了第一季的前十集就已經快崩潰了,經過第一季的學習,我的詞匯量從7000左右升到12000,離母語者的20000到35000還有很大距離,這時候我就撿起了伍君儀的透析法,伍君儀不強調復習,強調輕松學習,但是我總覺得不受點苦折磨一下自己是無法學好任何東西的,所以我在他的方法上貫徹了賴世雄的原則——重復,加大了復習力度。
從這個學期起開始大量閱讀并輔以深度復習詞匯用法,但由于這個學期課業忙,時間有限,無法專心來讀,還是消滅了10本左右的英文原著,加起來有3000多頁吧,昨天再去測詞匯量時已經達到了17000左右。
從單詞到句子
從上面這位網友的真實經歷我們其實可以得知,他提升詞匯量的途徑并不是靠背詞,而是“一句一句模仿,一遍一遍重復到能背下來”以句子為單位來模仿、來重復,達到能背為止。詞匯量只是他檢驗自身水平的一個測試結果。
衡量語言能力始終是以“聽、說、讀、寫”四大模塊的水平為準,切莫將詞匯量的高低納入這個標準范圍內。
早年間,林語堂先生曾在他的《英文學習法》中直言:
學者最要二事:
- 每日選二三句,回環熟誦,此數句讀音必正,出口必熟。如此半年,操英語能力必大進。
至于其中的原因,他也解釋的一清二楚:
口講之重要
在聽講寫讀中,口講尤為重要,尤其是在初級的時候。
這并非說我們學習英文的目標,只在能講幾句英語,實在因為方法上應當如此。
自然能看不能講,只可說是半身不遂的英語,但即使目的不在口講的人,在學習之程序上,為求基礎之穩固習慣之養成,進步之神速,文理之清順,都得如此。這有幾種理由。
第一,口講可多得練習,因為口講是學習的最輕便的方法。如在班上,大家肯講,每小時總可說十幾名英語,對不對且不管,但已確多得練習機會無疑了。如教員令學生在家造句,每課最多交三句,已經有點困難。
第二,文法對不對,全在習慣,造句總是慢慢推敲出來,養不成什么習慣。口講之妙,在使學習的人在不知不覺之間吸收英文的句法,有一句話,不費心思,脫口而出,初有疑難,久而久之,自能順口,到了順口之時,英文句法已在不知不覺之間學來,比寫作時算什么主格賓格,強似多多了。
第三,口講的話都是自自然然說出來,少有堆砌奇字,矯揉造作之弊,因為口講應答之間,不容你矯揉造作。試將通常社論與名人演講稿比較一下,就可顯然看出這個分別。英文最重自然清順,寫英文必有這口講為基礎,寫出來才讀得下去,不然滿紙都是字典上找來填上的奇語僻字,用上去一無是處。所以概括的講,英文寫作必須以口講為基礎。
第四,文字之有音調,猶如人之有聲容,許多詩歌散文抑揚頓挫之妙,都須朗誦才可體會出來。不會讀好的人,總不會完全領略此中的妙處。
所以口講的練習,于將來文學之玩味,也很有裨益。
注重仿效與熟誦
學習英語唯一的正軌,不出仿效與熟誦;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熟誦則仿效之后必回環練習,必使能順口而出而后已。
凡能依這方法讀英文的,無不成功,而且這極容易,真是學習英語的康莊大道,其應用遠超出于物體教授法之上,初級高級都可適用。須知小兒學語神速之秘訣,也不過仿效與重疊練習而已。
這是與舊式以文法入門的方法,根本相反。譬如文法第一課說a是indefinite article, the是definite article, 但知道這有什么用處?a, the 二字的用法與省略,一百個留學生中沒有五個人能有十分把握,可見所講文法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
舊式的文法家以為下定界說,指出造句的楷則,叫學者按這楷則字字照填,便可成句,實在完全是夢囈。不但這方法極迂腐難行,就使按規則填好,也未必是順口的英語。
學者最要的警語,是少用堆砌工夫,學時必整句吞下去,再整句吐出來,其文必順,其音必正,句法必通,用字必當。若憑字字譯成英語,再依文法規則慢慢疊成句讀,必一無是處,勞而無補。
例如以上“快下雨了” it will rain soon. 一句只須整句念好,三數次已可成誦,文法關系,暫時都可不管,只把這句法吸入腦中,不但再出口時可保無誤,下次要說
it will clear up soon.
it will stop soon.
he will come soon.
You will die soon.
心中早有此句的模范,不期然而然,說出都能合于正軌。
今天第二條推文是完整的《英文學習法》,想重塑英語學習觀念的同學看完后記得收藏保存,讀一次根本不夠。
這里則是史嘉琳教授的回音法:

遙想林先生生前連復讀機都未曾聽聞過,卻能有如此的英文水平,現代社會的我們有了科技相助按照正確的方法學習,簡直是如虎添翼!
方法論+實操過程都有了。
工具我們也給大家準備好了。
點開小程序練起來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