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都在看】 金庸小說中最著名的有“射雕三部曲”之說,是《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和《倚天屠龍記》的合稱。因為這三部小說之間的關聯非常大,前后相接,形成了一個整體。 《射雕》和《神雕》之間僅僅相差了十幾年。很多的人物都還是來自于上一部作品,就比如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四位就完全相同,還有老頑童周伯通,所以,這兩部作品幾乎可以說是姊妹篇。 那《倚天屠龍記》呢?和《神雕俠侶》中間間隔了有80多年。這其實是有點長時間了。 于是,疑問產生了,這中間的80年到底發生了什么?而金庸又為什么不寫這中間的80年呢? 這個問題其實在《倚天屠龍記》中可以隱約找到答案。大家都知道《倚天屠龍記》的主角是張無忌,但張無忌真正的篇幅只占了四分之三,還有四分之一被其他人占了。其中張翠山占得最多,他幾乎成了《倚天屠龍記》前十回的主角。 張三豐在前兩回中也占據了重要篇幅。他和郭襄、何足道三位少年英才,大有成為《神雕》續作的主人公的趨勢。但后來,金庸終于筆鋒一轉,把時間推移到了80年后。 從《神雕俠侶》的結尾和《倚天屠龍記》的開頭部分,其實能看出,金庸曾經有過采用張三豐作為主角的想法。當然也有可能是郭襄或者何足道,但至少會寫張三豐少年時期的故事。 但我們發現,沒有。金庸最后放棄了。這又是為什么呢? 我相信金庸一定想過這個問題。因為這80年對于宋朝來說太悲慘了,襄陽城破,郭靖黃蓉夫婦身亡,南宋滅亡,中國徹底淪為夷狄之手。并且與清朝還有不同的是,元朝占據了中原之后拒絕漢文明,他們奴役漢人,將漢人定位中下等人。這種悲慘的經歷是觀眾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金庸也無能為力,這段故事寫出來,不再是武俠,而是苦難史。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張君寶(張三豐)作為主角的局限性。因為這個人物在歷史上太出名了,用這樣的人物作為主角,會有很大的束縛性,這對于作者的發揮會有限制。 其次張三豐的歷史結局是出家成為道士,于是他的愛情路線早就注定了結局,這對于觀眾來說是不能滿足武俠趣味幻想的。這一點上,也是張君寶最終沒有成為金庸小說主角的原因之一吧。 第三個,張君寶的壽命實在太長了,一百多歲有余。到底要寫他人生的哪一個階段,或者是把他的一生都寫進去,成為了金庸很難抉擇的難題。 綜合考慮,寫作空間、故事趣味性等等都受到很大限制,再加上這段歷史對于華夏文明來說實在不太友好,于是金庸果斷跳過了。他選擇了更加受到大家接受的主流歷史階段——元末明初。 每天更新類似新聞,喜歡就關注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