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取穴法 一、睛明穴 左側腰痛,針刺右側睛明穴;右側腰痛取左側的睛明穴。同時配合動氣針法,囑患者緩慢活動腰部,一般兩到三分鐘即可緩解。 此為“巨刺”法,左病治右,右病治左,左右交叉取穴。急性腰扭傷,損傷部位多在腰背部膀胱經,睛明穴是膀胱經的起始穴,“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故睛明可治療急性腰痛。 睛明穴針刺時需要將眼球向外下方輕輕推動,右手緩慢進針,不可以提插捻轉,取針時需要用干棉簽按壓針孔,防止皮下出血,出現“熊貓眼”現象。 此穴取穴不便,有一定的風險,可用攢竹穴代替,治療方法同上。 二、扭傷穴手三里 手三里為有名的扭傷大穴,能治療各種類型的急性腰扭傷,對急性落枕也有很好的效果。 取穴時,在患者手三里附近緩慢按壓,尋找壓痛點,找到最痛點后,可以先以指代針,用拇指在穴位上按摩,如果患者有腰痛減輕,再下針治療,這個方法叫做“揣穴”。 左側腰痛針右側的手三里,右側腰痛針左側的手三里。同時必須配合動氣針法,讓患者活動腰部,一般針入痛減。 針刺手三里之前,一定要在手三里附近尋找壓痛點,針刺這個痛點,比直接針刺手三里效果更好。 三、腰背“委中”求 委中穴是治療腰痛的最常用的一個穴位,四總穴歌中記載腰背委中求,委中是膀胱經的“合穴”,同時膀胱經屬水,膀胱經的井穴“至陰穴”屬金,金能生水,虛則補其母,故膀胱經的虛證可以補至陰,但內經云“補井當補合”,故膀胱經的虛證我們多用委中穴。 急性腰扭傷的患者,在委中穴附近會有明顯的痛點或者突起的青筋,在這個痛點或青筋針刺并放血,效果極好。 如果患者是尾椎骨處摔傷了,在承山穴附近會突起一塊青筋,用三棱針刺破青筋,再在上面拔個罐,尾椎骨的疼痛就消失了,效果很快的。 四、經外奇穴“腰痛點” 腰痛點是古人在臨床中發現的,治療急性腰扭傷的經外奇穴,是一種經驗有效穴。也遵循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治療原則。 五、印堂穴、人中穴 印堂穴、人中穴位于督脈上,可以治療督脈上的腰部扭傷疼痛。針刺時需要一邊捻動針柄,一邊囑患者活動腰部。對于膀胱經部位的腰痛效果就很一般了。由于人中穴針刺時痛感比較強,故很少用之,一般多用印堂,效果很好。 六、后溪穴 后溪是手太陽小腸經的腧穴,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為同名經,因“同名經穴同氣相求”,且后溪為八脈交會穴,通督脈,所以后溪可以治療督脈及膀胱經的腰背痛。同樣遵循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原則,同時配合動氣針法。 急性腰痛一至兩次即愈。 七、齦交異點 急性腰扭傷的患者,會在上唇系帶即齦交穴出現一個暗紅色的血點,用三棱針點刺出血腰痛立止。也可以用毫針直刺。 浮針療法 浮針療法為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針法,具有操作簡單、安全的特性。 治療時,先找到患者腰部最痛點,距離痛點10厘米左右進針,將針尖的方向指向痛點,進針后,針尖距離痛點大約兩到三厘米,然后做“掃散”動作兩到三分鐘,一邊掃散,一邊讓患者做“再灌注”的動作,直到痛點消失,即可留針24小時候,一般一次即痊愈。 注意,浮針不可在痛點上進針,必須在痛點附近進針,針尖對準痛點方向。針體應刺入淺筋膜層,即皮下與肌肉層之間,且不需要“酸麻脹痛”的針感。 董氏奇穴 靈骨配大白治療肺氣不足引起的腰痛有特效。 后椎、首英穴,治療三焦氣機不利兼有腎虛的腰痛有特效。 腕順一、腕順二治療腰痛及坐骨神經痛特效。 腰椎強痛不可彎曲用靈骨配三叉一穴有特效。 腕踝針療法 急性腰扭傷取下6,靠跟腱外緣,踝關節上三寸,向上平刺進針,針體在淺筋膜層,要求不出現酸麻脹痛的感覺。腕踝針可配合浮針一起做,效果更佳。 豪火針療法 在腰部找準痛點,將普通的毫針燒紅,快速刺入阿是穴,留針五分鐘即可。注意普通毫針燒紅后只可以使用一次,不可反復使用,容易彎針斷針。 平衡針灸 取“腰痛穴”,定位:在前額正中人為的畫一個十字,十字交叉點就是穴位所在。即前發際正中與與印堂穴連線的中點。 平衡針灸強調速刺不留針,有針感即可出針,三秒鐘見效。臨床用“腰痛穴”治療急性腰痛效果不錯。 腰部正中疼痛,從腰痛穴向印堂穴透刺,有酸脹感即可出針;左側腰痛,就從腰痛穴向右平刺;右側腰痛,就從腰痛穴向左平刺。 此外還有第二掌骨全息療法,臍針療法,眼針療法,頭針療法,手針療法,舌針療法等等都有很好的治痛效果。 |
|
來自: 深藍lqw247s2j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