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每個人都知道,現在的小孩上小學要到6歲以上,嚴格來說是7歲,在過去并沒有這樣的規定,比如很多八零后可能都經歷過四五歲上小學,但是現在社會進步了,營養也豐富,按理說擁有更好的條件讓孩子更小的完成學業,但是為什么反而要求孩子上小學的時間更晚了呢?可別說,這還是比較科學的,很多朋友一直搞不清楚這個原因,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其實不難解答這個問題,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吧。 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想要搞清楚為什么國家要規定小孩7歲上一年級,我們首先應該搞清楚的是兒童的是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不然為什么還要開幼兒園,然后又小學,中學這樣的來開課呢?很顯然這是有道理的,而這個道理就是根據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來設定的,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中把這個發展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指0到2歲的階段,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一下,你動他一根手指的情況下,他全身都會動。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當孩子到了2歲或者接近2歲的時候,你動孩子的手指的時候會發現,他只有手指會動,你動他的腳,他也只有腳會動,并不會像過去一樣動一個地方就全身都會動。在這個時期的孩子,能夠把感覺和動作分開,在心理學上把這個階段叫做感知運動階段。 在這個階段心理學家皮亞杰還發現了孩子在9個月以前的時候,如果我們給他一個玩具,在我們把玩具擋住的情況下,孩子并不會有任何變化,但是到了12個月左右的時候,如果我們再次進行這樣的試驗則孩子就會哭鬧,也就是說,在9個月以前,孩子認為獲得的東西就一直存在,即使我們擋住了孩子也認為是存在的,到了12個月的時候才知道擋住了就是不存在了,心理學家皮亞杰把這個階段叫做獲得客體永恒階段。 前運算階段 這個階段主要是指孩子在2到7歲的時候。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細心的朋友可以注意觀察,這個時期的孩子心中的所有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比如他們會給布娃娃喂飯,在成人看來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眼中,他們并不是在過家家,而是真實的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皮亞杰把這個階段叫做泛靈論。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我們把一個四面都不同的模型放在桌上,讓孩子從四個方向看過一遍,然后把四面的模型都給到孩子,最后孩子能夠發現的只有自己面前的模型,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并不會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除了上面兩個發現之外,還有一個發現就是思維的不可逆性,比如孩子知道他的姐姐是誰,但是如果你要問他的姐姐的弟弟或者妹妹是誰的話,她就不知道了。 另外還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就是孩子缺乏守恒的實驗,方法是用兩個相同大小的杯子裝上同樣多的水,然后把一杯中的水倒入一個高細的杯子中,孩子會認為高杯子中的水多。 具體運算階段 這個階段主要是指7到11歲的孩子,這里被分為低年級階段和高年級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變得理性,開始出現思維傳遞,比如我們有一個數學題,a>b;b>c;在我們問孩子a和c哪個大的時候,孩子可以很簡單的得出結論是a>c,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出現了思維可傳遞;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我們寫出來1+1=2,他們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如果我們是用掰手指的方式,先伸出一根手指,再伸出一根手指,問是幾根手指的時候,孩子能夠知道是2根,但是到了低年級的時候慢慢開始會計算,就算我們寫出1+1=2在黑板上孩子也能算出來,也就是說孩子開始出現抽象思維了,這時候如果我們再用同樣大小的杯子裝同樣多的水放在不同大小杯子中的時候,孩子能夠明確的知道水是一樣多的,也就是說,這時候孩子知道了數量守恒、質量守恒、體積守恒,比如我們把棉花和鐵塊放在天平上,雖然體積不同,但是由于兩邊平衡,孩子會知道鐵塊的重量和棉花是一樣的,到了思維可逆的階段,這時候知道了姐姐的妹妹是誰,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不易自我為中心。 形式運算階段 這個時間的孩子主要是指11到16歲這個階段的孩子,這時候的孩子主要有兩個特征,比如我們初中的時候學習的雞兔同籠的計算,我們當時可以通過假設的方式來進行計算了,并且還擁有命題推理的能力。 從上面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很多朋友就是不理解為什么小學非要等到7歲才能上一年級,如果按照這個發展理論來算,那么小學真的要等到7歲的,否則對于一年級的課程根本就接受不了,其實我們很多八零后最有感觸,小時候班上總是有很多超小學生,但是真正學到知識的還是沒有,也就是混了幾年,真正開始學習的時間,還是要等到六七歲左右,所以國家規定孩子接受小學教育要從7歲開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的家長也應該多多理解,讓孩子在最適合的時間做最適合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