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微博上看到一條令人目瞪口呆的新聞。 天津一戶家庭,爸媽為80后兒子結婚湊錢。先是給他買婚房,耗盡積蓄還外借了30萬。 婚期將近時,兒子又按女方要求,找爸媽索要6萬彩禮錢。連續鬧了好幾天,媽媽心疼兒子,又自責拿不出錢,哭說:“兒啊,你這是逼媽媽去死?!?/p> 兒子說:“那你就死吧?!?/p> 他媽媽真的從五樓縱身躍下,當場身亡。 30幾歲的成年男子,理直氣壯地吸著父母的血。 父母的溺愛,不僅搭上了孩子的人生,讓他把天性里面的惡發揮到極致,還會搭上父母自己的人生。 電視劇《都挺好》的三個孩子,他們完全是不同的人生。 占盡家庭資源的大哥,無能又偽善; 被溺愛成媽寶的二哥,用盡全力啃著老; 而那個從小被漠視的小妹,卻被迫成為了一個強者。 劇里蘇家的故事,是無數家庭的縮影——被寵壞的孩子,往往一事無成;而那些不被愛的孩子,卻早早成熟。 中國的家庭時常出現這樣的情景:幾個大人,圍繞著一個小太上皇轉動。 吃飯了,需要喂到嘴邊;洗澡了,需要把幫忙洗;就連睡覺脫衣服,也是兩手一伸。 越來越多的孩子,被培養成一個個巨嬰。他們長大的僅僅是他們的身體,他們的意識、責任感都處于嬰兒狀態。 所謂溺愛,孩子在愛里像溺水一樣,一邊窒息,一邊撲騰,一邊離不開。 關于愛,父母總是容易走向極端,要么吝嗇于給愛,讓孩子從小缺愛,要么給得太多,捧殺了孩子。 正如法國教育家盧梭所說: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之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p> 愛和溺愛是兩件相反的事。 百度百科上有著清晰的對“溺愛”的定義,是披著愛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不公正的物質感情給予滿足與保護。 在教育上它也是“反愛”的。被溺愛的孩子,容易沒有主見、窩里橫、沒有同理心等。 去年過年拜訪朋友,一進門就看見朋友讀初中的孩子玩游戲,到了飯點,爺爺奶奶喊孩子吃飯,無論怎么催,孩子頭也不回,'不餓,不吃!” 晚飯過后沒多久,孩子又從房間里出來喊餓,老人家仿佛習以為常,一邊說“這會終于知道餓了”,一邊又進了廚房給孩子開起了小灶。 然而老人這么疼孩子,孩子并不領情。 當奶奶將做好的飯菜捧到孩子面前,孩子一臉不高興,“我都說了,我不喜歡吃蔥,你們偏放這么多!” 特殊待遇的孩子,從來不懂事情的難得。你越溺愛,他越是不懂得愛。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溫迪·莫格爾就曾說過: “當父母傾盡全力不讓孩子體驗到不適時,他們長大后,反而不知道如何面對正常的挫折?!?/p> 換句話說,是父母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父母最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我們早知,總有一天,我們終要要目送著他們離開我們的視線,不必追,也無法追,陪得了一時,也伴不了一生。 想擁有孩子,也更想孩子擁有全世界。 那么早點學會放手,學會得體的退出,讓他們學會獨立,投身現實的洪流里成長,去擁抱這個遼闊世界的殘酷與溫柔。 當我們垂垂老去,也惟有在愛而不溺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才會懂得不辜負這世間來自父母的浩瀚深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