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隕石為半透明的玻璃質體,有微弱磁性,顏色為墨綠色、綠色,淡綠色,棕色,褐色,深褐色,還有少見的朱砂色。比重為2.6至3.0左右。玻璃隕石是在高空、高溫、高壓和高速下形成的,所以它有明顯的形成特證:內部高純度無雜質,通體布滿致密的小氣泡,外部有融殼,融殼上有流紋,外部和融殼下有時會產生大的氣印。 因為玻璃隕石在降落過程中為液質體,在高速下它們會被分解為較小的質量體,因此客觀上不存在極大質量的玻璃隕石,但它與母石伴生隕落時或許較大的質量體。 玻璃隕石是與某種石隕石伴生的一種。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844在澳大利亞獲得一塊鈕扣狀玻璃質石塊,以后在世界范圍內這種類似玻璃質石塊通稱為'玻璃隕石'。它是一種天然玻璃物質。由于外觀似黑曜巖,故又稱似黑曜巖。但兩者的成分、結構都不同。大多數玻璃隕石的形狀與熔融濺射物的形狀相似,有球狀、細長狀、啞鈴狀、液滴狀、鈕扣狀和不規則的塊狀等。它成群地撒落在大陸上或海底沉積物中。玻璃隕石的顏色有黑、墨綠、棕褐,表層具拉長狀氣泡及大小不等的氣泡,有的似如月球表面的環形山狀圖案,密度約為2.38-3.0。 大多數玻璃隕石的形狀與熔融濺射物的形狀相似,常呈黑色或深綠色,半透明,以前 普遍認為是隕星事件造成的,大隕星沖撞使地表及隕星的碎裂物很快融熔、迅速冷卻結晶而成。但人類在玻璃隕石發現地及附近都沒有發現隕石坑,更沒有發現很大的另類隕石,因此,經現在科學研究證明,玻璃隕石是某種石隕石熔融后的產物。有球狀、啞鈴狀、液滴狀、紐扣狀,最多的是不規則的塊體。易碎,破裂后多具貝殼狀斷口。大陸上發現的玻璃隕石的大小,從幾毫米至十幾厘米不等,反射光下發暗,但薄的邊緣透亮,并具有不同的顏色,從黃色到綠色,從橄欖褐色到暗褐色。比重一般為2.3~3.0,折光率為 1.48 ~1.62。其組成,同一區域比較一致,不同區域差異很大。雖然SiO2含量很高,但其成份含有多種金屬元素,有微弱性。微玻璃隕石只在海洋沉積物中有發現。其大小大小從數毫米到約40微米以下。,與附近大陸上的玻璃隕石具有同樣的年齡、組成和形狀。 隕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是無聲的詩,是不朽的畫,古往今來許多的文人雅士都與隕石結下了不解之緣,隕石,被稱為“天外來石隕石(meteorite)是地球以外未燃盡的宇宙流星脫離原有運行軌道或成碎塊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石質的,鐵質的或是石鐵混合物質,也稱“隕星”。玻璃隕石為半透明的玻璃質體,有幽微磁性,色彩為墨綠色、綠色,淡綠色,棕色,褐色,深褐色,另有少見的朱砂色。比重為2.6至3.0左右。 玻璃隕石是在高空、高溫、高壓和高速下造成的,以是它有顯著的造成特證:內部高純度無雜質,通體充滿致密的小氣泡,外部有融殼,融殼上有流紋,外部和融殼下偶然會發生大的氣印。 隕石指墜落于地面的隕星殘體,由鐵、鎳、硅酸鹽等礦物質組成,亦稱隕星石。也指含石質較多或全部為石質的隕星。在含碳量高的隕石中還發現了大量的氨、核酸、脂肪酸、色素和11種氨基酸等有機物,因此,人們認為地球生命的起源與隕石有相當大的關系。隕石,被稱為“天外來石”,稀有珍貴,此塊石隕石,表面氧化自然,外表溶殼清晰,有明顯氣泡痕跡。 隕石,被稱為“天外來石”,稀有珍貴。近幾年,隕石來源的特殊性和稀缺性,使隕石也逐漸成為了國際收藏界與投資家們的保值增值的潛力股,并排列在世界寶藏與國際藏品的重要位置。高端的個人收藏品愛好者或各國科研機構、收藏公司、博物館掀起了在世界范圍內隕石收藏的高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