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4年,在先后與匈牙利和東方的卡拉曼酋長國簽訂了和平協議后,奧斯曼帝國蘇丹穆拉德宣布退位,讓位給12歲的兒子穆罕默德。 然而,年幼的蘇丹同時遭到了國內的貴族、軍政要人以及國外勢力的輕視。以匈牙利為首的歐洲各國勢力旋即聯合起來,撕毀和平協議,組成十字軍朝奧斯曼帝國進軍。于是,以坎達里·哈利里帕夏為首的貴族乘機以蘇丹年齡太小,無法在危機時刻擔當大任為由,煽動加尼沙里軍團起來叛亂,迫使穆罕默德退位。結果穆拉德二世還沒在東部過上幾天安心日子,就又得回來干蘇丹的苦差事了。當然他是顧不上發牢騷的,因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擊退歐洲人的入侵。 歐洲聯軍是由教皇尤金四世和匈牙利王國共同發起的。主要由匈牙利和瓦拉幾亞、波西米亞和波蘭的軍隊組成。另有為數不多的捷克人、波斯尼亞人、克羅地亞人、保加利亞人、立陶宛人和魯塞尼亞人(烏克蘭人),以及教皇國軍隊和條頓騎士團。主要統軍將領有匈牙利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將軍約翰·胡尼亞迪、教皇特使卡迪納爾·朱利安·切塞里尼和瓦拉幾亞大公弗拉德·德拉庫(大名鼎鼎的吸血鬼的原型)之子米爾恰二世。聯軍名義上的最高指揮是瓦迪斯瓦夫三世,但實權掌握在胡尼亞迪手中,此人殊不簡單,曾多次擊敗奧斯曼軍,被歐洲人視為奧斯曼人的克星。 教皇、威尼斯、熱那亞艦隊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與此同時,聯軍的陸軍朝瓦爾納挺進,準備在那里與海軍會合,然后由水路沿著地中海海岸而下,前往君士坦丁堡。為此他們一路只顧挺進,而將沿途的奧斯曼要塞棄之不顧。但他們到達瓦爾納的時候,發現已經無法按原計劃前進了,因為穆拉德二世親率的一支5萬人的大軍已經逼近了那里。 在戰斗爆發的前一天晚上,胡尼亞迪主持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教皇特使卡迪納爾·朱利安·切塞里尼堅決主張迅速撤軍。但此時基督教軍隊被困在了黑海、瓦爾納湖、弗蘭加高原那密林遍布的陡峭山坡以及敵軍中間難以動彈,撤退已不可能。切塞里尼見狀,又提出了第二個建議:利用胡斯戰車修筑起一道工事,并藉此堅持到己方艦隊抵達。 胡斯戰車是匈牙利人的秘密武器之一。15世紀,捷克神學家胡斯教授因揭示教會斂財的惡行而被殘忍處死,這激怒了捷克人,掀開了歷時15年的“胡斯戰爭”的序幕。在戰爭中,一種 “塔博爾車陣”的戰術成了捷克人的秘密武器。 這種戰術并不復雜:就是將一輛輛名叫“塔博爾”的四輪大車用鐵鏈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可移動的堡壘群。每輛大車均經過改造,變成了武裝戰車,并配有由18到21名士兵組成的戰斗分隊:4到8名十字弓手,2名手炮手,6到8名裝備長矛和連枷的士兵,2人攜帶盾牌,2人駕車。大車內配備有一袋袋削尖的石塊,作為備用彈藥使用。在堡壘群內部部署有騎兵部隊。 大車陣以防御性為主,據守在里面的軍隊先是用火炮猛轟敵軍,當敵軍接近大車工事的時候,工事內部的十字弓手和手炮手將一齊開火,在近距離給敵軍造成更大的殺傷。經過這波無比猛烈的密集火力打擊后,敵軍士氣將一落千丈。此時,倘若防守方的指揮官認為時機合適,則戰役即將進入第二階段,大車方陣內的裝備劍、連枷、長柄類武器的步兵與騎兵會一擁而出,朝已經變得疲乏不堪的敵人殺去。此時敵人將末日臨頭。 不難看出,這種車陣是專門用來對付以沖鋒為主的騎兵的,捷克人利用它曾多次擊敗以重騎兵為主力的德國討伐軍。他們最終失敗后,不少胡斯黨人流亡匈牙利,也帶來了這種全新的戰術模式。富有眼光的胡尼亞迪意識到這種戰術將會成為匈牙利軍隊對付善騎射的突厥人的利器,于是便招募了大量波西米亞人入伍。果然,在日后的衛國戰爭中,胡尼亞迪利用塔博爾車陣讓不可一世的穆拉德二世和突厥騎兵吃到了苦頭。切塞里尼的提議無疑是一招絕佳的揚長避短。 ▲胡斯軍隊利用大車對抗德國騎兵 但盡管教皇特使的建議得到了匈牙利貴族和克羅地亞、捷克的領主們的支持。但卻遭到瓦迪斯瓦夫和胡尼亞迪的反對。胡尼亞迪自己就是利用大車工事的高手,然而大概是近年來頻頻擊敗奧斯曼人,讓他對后者起了輕視之心,認為突厥人也不過如此罷了。因此他振振有詞地說:“逃跑已不可能,投降更是想都不要想,讓我們拿起手中武器,為了我們的勇氣和榮耀而戰吧?!庇捎诿x上的最高指揮瓦迪斯瓦夫站在胡尼亞迪一邊,并以大權授之,決戰之議遂定。 1444年11月10日一早,胡尼亞迪將約2至3萬人的十字軍排成一道弧形陣,部署在瓦爾納湖和弗蘭加高原之間。戰線長約3.5公里。總計3500人的波蘭和匈牙利王家衛隊攜帶兩面旗幟,與匈牙利王家雇傭軍及匈牙利貴族的私兵一道據守于軍陣中央。瓦拉幾亞騎兵則位于中軍后方,被當作預備隊使用。 總數為6500人的右翼部隊在面向卡梅納村的山下列陣。指揮官是瓦拉丁主教揚·多米內克。切塞里尼統御著的一支德國雇傭軍和一支波斯尼亞部隊亦在其中。此外還有埃格爾主教及其親軍部隊,以及被革除教籍的斯洛文尼亞軍事長官弗蘭克·托拉茨的克羅地亞部隊。 5000人的左翼部隊由胡尼亞迪麾下的特蘭西瓦尼亞人、保加利亞人、德國雇傭軍和匈牙利貴族的私兵組成,統帥為胡尼亞迪的妹夫米哈伊爾·西拉格。由300到600名捷克和魯塞尼亞人護衛的四輪戰車組成的車陣陳列于匈牙利軍隊后方,緊貼著黑海和瓦爾納湖的位置。戰車衛隊的指揮官為蓋特曼切伊卡,與他們并肩作戰的還有波蘭人、立陶宛人和瓦拉幾亞人。每輛四輪戰車上有7到10名士兵,車陣中裝備有火炮。 奧斯曼人的中央部隊包括加尼沙里軍團和從魯米利亞征募而來的武裝人員,他們被部署在兩座色雷斯人的古墳周圍。穆拉德本人就在其中一支部隊之中指揮作戰。右翼部隊由來自魯米利亞地區的卡皮庫魯和西帕希部隊組成,安納托利亞的阿金基和西帕希部隊則構成了奧斯曼軍的左翼。加尼沙里弓箭手和阿金基輕騎兵部隊列陣于弗蘭加高原之上。 在這場戰役中,加尼沙里部隊掘出數道戰壕,構筑了兩道木柵,然后將軍團主力的陣地設在后方。主力部隊的后側是一群駱駝,再往后是用許多面釘在地上的盾牌構成的臨時防御工事,擔任蘇丹警衛的加尼沙里精銳部隊就被部署在這道防御工事的后面。 戰斗一打響,阿金基輕騎兵部隊就朝托拉茨的克羅地亞部隊發動進攻,聯軍使用火槍和火炮回擊,將其擊退。但阿金基騎兵隊的撤退顯然是一種計策,當聯軍士兵爭先恐后地追擊前者的時候,自己的側翼卻遭到了安納托利亞西帕希騎兵的包抄,聯軍大亂,他們試圖逃進位于瓦爾納海灣另一側的小型加拉塔要塞內,但絕大多數人都被殺死在瓦爾納湖和代夫尼亞河附近的沼澤地內,可憐的切塞里尼亦葬身于此地。只有托拉茨的部隊成功撤退到了戰車車陣之后。 ▲瓦爾納戰役流程圖 紅方為聯軍 藍方為土軍 奧斯曼軍的右翼攻擊了米哈伊爾·西拉格的匈牙利及保加利亞部隊。他們的推進被阻住了,并被逐了回去;而后魯米利亞的西帕希部隊再度發起進攻,聯軍左翼開始有些動搖了。胡尼亞迪不得不親自率領兩支騎兵前往助戰,臨走之前他特別叮囑瓦迪斯瓦夫:“就在原地堅守,不要亂動,等我回來再說?!毙傺览麑⑿礆⑾蛲淋娪乙聿筷?,以輕騎兵為主的奧斯曼騎兵無力抵擋以德國重甲騎兵(雇傭軍)為主的匈牙利騎兵的猛攻,開始撤退。他們的潰敗引發了土軍全軍的動搖,許多奧斯曼人開始逃跑。 眼看穆拉德二世要再一次在胡尼亞迪手上吃到一次敗仗,一次突發事件卻徹底改變了戰局走向。年輕氣盛的瓦迪斯瓦夫長期以來一直被攝政王胡尼亞迪的權勢和名望所壓制,早已想通過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方式來揚眉吐氣一番。這次見土軍崩潰在即,他再也按捺不住了,遂將胡尼亞迪的忠告拋到了九霄云外,帶著500名波蘭護衛(瓦迪斯瓦夫本是波蘭人)就朝土軍殺去。 年輕人膽大敢闖,這倒也正常,問題是瓦迪斯瓦夫先生這次玩的太過火了些:他竟然帶了幾百人就直取奧斯曼人的中軍,想當場把穆拉德二世給干掉。而波蘭騎士的表現也確實不賴,如劈波斬浪一般突進,斬殺著當面之敵,最后竟一路打到了土軍御營之前! 但瓦迪斯瓦夫顯然和胡尼亞迪一樣,低估了奧斯曼軍人特別是加尼沙里禁軍的素質。雖然不少土軍官兵已然失去信心。但軍團卻延續了安卡拉之戰的榮光,死戰不退。在他們的拼死抵抗下,波蘭騎兵的進攻勢頭被扼住了。瓦迪斯瓦夫本人想直沖進蘇丹營帳內,但是不巧,眼看他即將成功之時,戰馬掉進了陷阱內! ▲瓦迪斯瓦夫于瓦爾納戰役中陣亡 落單的瓦迪斯瓦夫被一擁而上的禁衛軍當場斬殺,其余的波蘭騎兵也很快被擊潰。得知這一噩耗的胡尼亞迪拼命回軍,想把國王的尸身搶回來,然而他就連這一點都未能做到。失去了總指揮的基督教聯軍已是軍無戰心,胡尼亞迪只得組織殘軍撤退。 此戰聯軍死傷達12000人,瓦迪斯瓦夫的腦袋也被砍了下來,作為戰利品送往托普卡帕宮。奧斯曼軍的傷亡其實更大,達20000人之多,但畢竟最后控制了戰場,所以勝利者仍是他們。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原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