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磨環安裝于柴油機氣缸套上端,可以有效減少氣缸套中積碳形成和在活塞行程中刮去活塞上的積碳,是一種十分典型的薄壁環類零件(見圖1)。其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要求較高,加工過程中極易產生變形而影響零件的尺寸精度,從而導致報廢。 圖1 減磨環三維圖 1.關鍵尺寸要求及工藝難點減磨環尺寸如圖2所示。尺寸公差要求外圓φ291-0.056-0.088 mm,內孔 2.2、2 0 16年一例疑似食物中毒的食品樣品,共計10份,應用十四種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技術進行檢測,結果如下圖: 工藝難點:①零件剛性差,極易變形,定位裝夾困難。②加工時易產生加工應力,導致精加工后形位公差難以保證。③工件材料(B50E208)硬度高,普通刀具無法滿足批量生產要求。 2.“整體加工法”工藝流程經過反復工藝試制與總結,開發出“整體加工法”來完成減磨環的加工?!罢w加工法”是指通過三爪自定心卡盤裝夾筒料工藝頭,在粗加工及半精加工時不將零件從原始筒料毛坯上割斷,而是在精加工完成后將零件從筒料上割斷的一種新型加工方法。通過毛坯筒料工藝頭的良好夾持剛性減少了粗、精加工過程中的裝夾變形。同時,在零件半精加工時割出應力釋放槽,充分釋放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應力,邊釋放邊加工,充分消除內應力以減少加工變形。 圖2 減磨環二維圖 “整體加工法”工藝流程如下:毛坯(0)→粗車一(05)→粗車二(10)→去應力(15)→半精車一(20)→半精車二(25)→精車(30)→拋光,割斷(35)→車倒角(40)→磨(45)→鉗(50)→檢查(55)→清洗(60)→涂油(65)→入庫(70)。 3.工藝措施在使用“整體加工法”進行減磨環加工的過程中,主要解決以下6方面的問題。 (1)減少裝夾變形,增加零件剛度。減磨環毛坯為筒料毛坯(見圖3),為增加零件剛度、減少裝夾變形,粗車二工序時,通過將筒料毛坯車至如圖4所示三段式階梯,有效加大了夾持部分的厚度,三段筒料的壁厚尺寸有序遞減。避免了懸伸較長、剛性較差而引起的裝夾變形,同時有效減少了加工過程中零件外圓尺寸橢圓度及錐度現象。 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問題初探…………………………………………………………………………………………李汝湘(1.53) 由表2可知,不同配方制作的油茶湯色不同。加入花生及魚粉的油茶湯色為乳狀綠色,加入冰鮮烏龍茶的油茶湯色偏黃、稍暗,加入羅漢果和石崖茶油茶的茶湯色顏色較相同,對比原料嫩度相同無輔料添加的配方,湯色較淺。各配方制作的油茶湯色排名為配方2>(配方3,配方4,配方5) >配方1>配方 6>配方 7>配方 8>配方 9>CK。 圖3 毛坯 圖4 粗車二工序 同時,制作了如圖5所示的專用輔助三點定位支承裝置來增加零件的夾持剛性。 圖5 輔助三點定位支承裝夾 (2)去除零件自身內應力。減磨環所用毛坯為鑄造毛坯,材料為灰鑄鐵,該材料硬度較高,且較耐磨。由于鑄件毛坯內應力的存在,加工過程中會因為內應力的釋放而導致零部件的尺寸變形,使加工尺寸難以控制,直接導致了零部件的報廢。甚至出現有些減磨環在所有工序加工完成后,尺寸滿足圖樣要求,但放置一段時間后,對其進行復測,發現部分尺寸超差的現象。 查閱相關資料,目前去除內應力的方法以自然時效及人工時效兩種方式較為有效,其中自然時效需要較長時間在自然狀態下放置,周期較長,無進行自然時效的條件??紤]采用人工時效的方式去除零件內應力。因為該減磨環材料與對應缸套材料相同,故借鑒缸套去應力的工藝要求進行控制:在(580±20)℃保溫至少3h進行去應力處理。由于減磨環為薄壁類零件,極易變形,在結構上區別于缸套,故對去應力處理過程中零件的擺放方式明確了要求(見圖6)。 圖6 去應力工序 (3)去除加工內應力。車削時的切削力過大,就會造成消耗的功率增加,浪費能源和加大生產成本;作用在工件(或刀具)剛度最差方向的切削力,會引起工件(或刀具)變形而影響加工精度,引發的振動還會增加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值和加速刀具的磨損。因此,應該在了解切削力來源、分解的基礎上,熟悉影響切削力大小的主要因素,以便能夠針對不同的加工情況,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來減小車削時的切削力,從而保證零件的車削質量和降低加工成本。 鑄件除了本身的內應力之外,在切削加工的過程特別是粗加工過程中,如果切削力選擇不當,則會產生較大的切削內應力,此類加工產生的內應力同樣會影響零件的最終尺寸,使尺寸變形較大,甚至產生報廢。為了消除切削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內應力,使其充分釋放,在零件半精加工時割一個應力釋放槽(見圖7),充分釋放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應力,邊釋放邊加工,最終充分消除內應力。 如此,人的天性得以發揮,生命得以激揚,并且走向正確和正義的境界,走向天天向上的極致,教育也由此得到最充分的詮釋。就像大自然可以讓千花萬樹呈現至美的景致,教育也可以憑借大自然的力量,把人培養到極致。在學生進取的歡樂中,在我們如釋重負的贊嘆中,你會感到眼前一亮:教育原來可以這樣美好! (4)精車余量的控制與選擇。半精車第一只工件外圓至φ2 9 1.2 m m、內孔至φ278.8mm,留0.2mm精加工余量。此處留較少的精加工余量主要是考慮到若加工余量較大,在精加工后工件整體會存在較大錐度,外圓及內孔尺寸可能會超出公差范圍,在排除車床導軌的直線度誤差和刀尖磨損的情況下,分析是因為減磨環壁厚薄,刀尖接觸工件時口端剛性差,在切削阻力作用下徑向產生讓刀現象,刀尖移過后又產生彈性復位,而內側靠近未加工工件或工藝頭處剛性較好,未產生讓刀現象,這樣就產生了加工錐度,導致外圓為外側大內側小、內孔為口端小內側大,其錐度在1∶10左右,如切削0.3mm,兩端差值基本在0.03mm,所以通過控制精車余量(0.2mm以內)來減少加工錐度是必要的。 齊齊哈爾市不同功能區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及分異特征 ………………… 喬 雪,盧海軍,王今雨,柏 林,劉 姝,景 言(82) (5)倒角的加工。減磨環切斷后,切斷面內孔有0.5×45°倒角,由于工件壁薄,普通方法無法加工,使用軸向夾緊夾具,存在安裝困難、工件易變形和加工效率低等問題。經反復試驗,利用開縫套的原理制作一大型開縫套夾具(見圖8),內孔車至減磨環外圓上公差尺寸,開縫后夾具在彈力作用下可張開0.10~0.15mm,使減磨環可輕松放入,采用10~15N夾緊力夾緊后,開縫套完整包裹減磨環,倒角后松開夾具,工件輕松拿出,效率高且工件不變形。 圖7 半精車一工序 圖8 倒角開縫套 (6)減磨環的運輸及儲存。減磨環為薄壁易變形零件,為了防止在運輸過程中發生變形,制作專用運輸工裝,單獨存放,有效地減少減磨環運輸過程中的變形。 4.結語減磨環試制完成,首件三坐標檢測合格,加工尺寸精度達到圖樣精度要求,并通過首件檢查。該方案有效解決了減磨環加工過程中的裝夾、加工變形等問題,保證了產品的尺寸精度、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且質量穩定性高。同時,該方法充分利用了現有設備資源,解決了薄壁件環類零件車削變形的重大難題,操作簡便,質量穩定性高,對其他類似薄壁環類零件的加工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凌二虎,徐浩.車削加工禁忌實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