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跟國內(nèi)幼教界同行交流有個心得:因為英文傳統(tǒng)翻譯和當代西方學前教育發(fā)展的不匹配,國內(nèi)對有些英文專業(yè)詞匯在使用上存在的歧義非常大,嚴重影響了中國學前教育對外交流的有效性。 有些詞匯很重要,但局限于專業(yè)內(nèi)交流,不易發(fā)現(xiàn),如educational program, pedagogy這樣的詞匯。前者educational program,國內(nèi)翻譯一般是教學計劃,主要跟教學活動掛鉤,但其實那是國外“大教育”概念的計劃,幼兒吃喝拉撒睡的一日常規(guī),環(huán)境變化等也包含其中,國內(nèi)的翻譯理解大大縮小這個詞匯的內(nèi)涵;后者pedagogy,國內(nèi)同行把它當教育學,但其實它經(jīng)常指代的是非常具體的教學方法,翻譯上又把它的內(nèi)涵擴大化了。 一個最明顯、最大眾化的翻譯錯誤是Kindergarten,國內(nèi)一般把它翻譯成幼兒園,但那是80年到100年前的歷史,現(xiàn)在的Kindergarten在澳大利亞、美國這些英語國家是指學前班5-6歲的兒童,而且這個學前班設在小學,根本不是幼兒園?,F(xiàn)在英語國家的幼兒園叫Preschool,或者Childcare Centre,面對的兒童是0-5歲。 那么為什么我們國人非常固執(zhí)地將Kindergarten當成幼兒園呢?這是因為中國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幼兒園是從民國時代開始,比如陳鶴琴這樣的教育大師把這個概念帶回國,那個時候國外的幼兒園多半叫kindergarten,這個翻譯是正確的。但二戰(zhàn)以后,國外的幼兒園多半擯棄這個詞匯,代之以preschool,childcare centre,但我們的國門在1980年以前鎖了那么長的時間,根本不知道外面的變化,改革開放后,出國的精英都學數(shù)理化,鮮有關注學前教育的,所以kindergarten一直用到了21世紀,顯得極為不協(xié)調(diào)。 不要小瞧這些詞匯翻譯的問題,中國學者如果以為Kindergarten是幼兒園,用這個關鍵詞搜索文獻,則得到的大都是英語國家小學學前班的信息,這給予研究的文獻參考帶來的是毀滅意義的信息誤導;中國的國際幼兒園如果都以 “International Kindergarten” 來命名,對于那些第一次來中國的老外也是非常直接的誤導,如果有老外應聘中國International Kindergarten工作,以為是教5-6歲的兒童,而一踏進Kindergarten的大門,發(fā)現(xiàn)他/她要面對3歲的幼兒,Oh, my goodness!這是多么“天真”的一個“國際玩笑”??! 那么Kindergarten這個詞匯在西方國家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它是怎樣從幼兒園走向學前班,而且被Preschool和 childcare centre 這些詞匯代替的?這需要追溯到西方學前教育史的源頭。 我們先看下面這張照片,這張照片大約拍攝于120年以前,在您看下段文字之前,不妨猜一下,這張照片中的一群年輕女子在干什么?她們每個人面前放了一個小立方體,那是什么?是魔方“穿越”到100 多年前了? 可能只有學前教育專業(yè)的人才能猜到這群年輕女子的面前放的小立方體不是魔方,是恩物Gift,那是一個叫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的人發(fā)明的。 福祿貝爾就是世界上第一個Kindergarten的創(chuàng)始人,在他的教育理念統(tǒng)治學前教育,橫掃全世界的年代,幼兒園被稱為Kindergarten,這個名稱是這么來的。恩物Gift是他發(fā)明的給兒童玩的益智玩具,以立方體,球形和圓柱體為基礎形狀,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組可以靈活組合的“積木”。 這群年輕的女子是120年以前的悉尼幼兒園的預備老師,她們在認真學習恩物的各種玩法,準備到福祿貝爾的幼兒園去工作。當時的恩物的使用是兒童教育中的重要內(nèi)容,從恩物的流行和廣泛運用上看,福祿貝爾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成功的“玩具商”! 福祿貝爾是和Kindergarten連在一起的名字,盡管中國人可能現(xiàn)在更知道蒙臺梭利。福祿貝爾是德國人,出生于1782年。他的父親是一個牧師,母親在他9個月去世,后來的繼母對他非常冷酷,他的童年比較孤獨悲催,是和“灰姑娘”有得一比的“灰少年”。“灰姑娘”遇到王子能夠改寫人生,“灰少年”要改變?nèi)松托枰孔约毫?,靠著父親和后面收養(yǎng)他的舅舅傳給他的基督教信仰和德國人的克己自律的精神,他的人生低開高走,漸入佳境。他當過森林看守學徒,進入過德國的耶拿大學,從事了土地測量,農(nóng)場會計等工作,在他55歲時,即1837年,他在德國的勃蘭根堡Blankenburg創(chuàng)辦了一所“發(fā)展幼兒活動本能和自發(fā)活動的機構”兒童游戲活動機構Kindergarten,招收3~7歲幼兒,并運用自己在數(shù)學和建筑學方面的專長,為兒童設計了6套玩具,稱為恩物 Gift,從此福祿貝爾名聲大吵,他的Kindergarten和Gift的理念齊飛,享譽西方世界。福祿貝爾的人生是不是也是比較勵志的那種?50歲知天命的年齡偏不認命,“我命由我不由天” 地大干一場,最終名垂教育史。福祿貝爾的主要教育思想是教育要順應兒童的本性,如同園丁要順應植物的本性,游戲和手工是幼兒階段的主要活動,幼兒園要有花壇,果園,菜園等,還要有恩物這樣的玩具讓兒童操作。 此外,他受基督教神學的影響,在兒童社會化的教養(yǎng)中強調(diào)人神合一。合一(United) 是一個貫穿福祿貝爾幼兒園各種活動的隱線。如集體活動,大家要圍成圈,恩物也體現(xiàn)出個體和整體的概念。以下照片是典型的福祿貝爾幼兒園的集體活動照片。
和任何理論一樣,福祿貝爾的Kindergarten在實踐的時候遇見很多阻力,因為第一,他的理論有硬傷,沒有當今的學前教育理論成熟,沒有涉及兒童各個方面的發(fā)展,比如他的兒童社會化發(fā)展部分是薄弱的,兒童語言發(fā)展關注甚少等。第二,實踐者容易片面地關注技術性問題,如恩物的使用,而忽視他的教育思想的本質(zhì),比如順應兒童天性。所以福祿貝爾幼兒園風行幾十年以后,出現(xiàn)“理性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的狀況。理想的幼兒園 現(xiàn)實的幼兒園理性中的福祿貝爾幼兒園是田園牧歌式的的境界,孩子們在花園中奔跑,自由自在地快樂成長;現(xiàn)實中的福祿貝爾幼兒園中,孩子們坐在桌邊玩恩物,老師在一旁嚴厲地指導,恩物的玩法步驟要按規(guī)矩來……此外,福祿貝爾幼兒園雖然在全世界都開始建立,但當時的中產(chǎn)階層家庭依然沒有大規(guī)模讓孩子上幼兒園,那時候家境好的還是多半請家庭教師。上幼兒園的主力軍是中下階層的家庭,一百多年前的澳洲政府注意到很多家境貧寒的幼兒特別需要學前教育,因為好的老師和學前教育可以縮小這些兒童和其他兒童的先天不足,于是公立幼兒園大量招收貧困家庭的兒童。 澳大利亞第一家免費的公立幼兒園建立于1896年,建立的目的是拯救貧困兒童,讓這些兒童免于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 我們今天可能很難想象,在很多西方國家,福祿貝爾的幼兒園是以這種差強人意的面貌發(fā)展起來的,到了20世紀的20、30年代,福祿貝爾幼兒園無論是理念,實踐,還是社會接受程度,都似乎走到了盡頭。以下是1937年,時隔福祿貝爾第一所幼兒園成立一百年以后一家悉尼報紙的社論對福祿貝爾幼兒園的尖銳批評:“The teacher was in control the whole time directing the child's thought…Free play at its best meant being allowed to use certain materials previously selected by the teacher… but there was no free play as we know it now [1937]… there was a very definite technique to be observed in the use of the gifts.In conformity with Froebel's concept of unity, every gift had to be taken from its box intact, so that the child began work with an undivided cube. This [work] was done in six specified movements, the directions for which were given by the kindergartener. When he had finished playing, all the little blocks had first to be built up again into an undivided cube before being returned again, intact, an undivided cube, to its box.All the gifts being so small, all work with them took place at the tables… building various things such as shops, houses etc.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teacher Zoe Benjamin (1937) ”這段評論的中文翻譯是這樣: 老師在整個時段掌控著幼兒的想法…… 自由玩意味著用特定的材料,事先是老師選擇好的,可不是我們現(xiàn)在認為的自由玩…… 恩物的玩法要體現(xiàn)出特定的技術水準。在完成福祿貝爾的“合一”的理念中,每件恩物要規(guī)規(guī)矩矩從盒子中拿出來,然后小朋友才可以做出完整的(大)立方體。這個工作由六個步驟完成,每個步驟由幼兒園老師發(fā)指令。當游戲結束時,所有的小積木要重新搭成立方體,毫無缺失地放回盒子中。所有的恩物都是這樣小,所有的工作都是在桌子上進行…… 要搭出各種東西,比如商店,房子等,都在老師的指導下。Zoe Benjamin (1937) 請注意這段尖銳批評的文字是發(fā)表于1937年,那時候教育史出現(xiàn)了兩個能量極遠遠超過福祿貝爾的牛人:蒙臺索利(Maria Montessori)和杜威(John Dewey) 。他們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對世界兒童教育產(chǎn)生了顛覆性的影響,他們辦的兒童教育機構開始撇開Kindergarten這個名稱了,因為Kindergarten和福祿貝爾干系太大,兩位牛人要另起爐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