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爾,一座擁有三個名字的城市,見證拜占庭、奧斯曼兩大帝國的興衰變幻。今天,主頁君帶你神游拿破侖眼中的“世界之都”。 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橫跨兩大洲的城市。博斯普魯斯海峽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將城市一分為二,連接了亞洲與歐洲,東方與西方。 
“這座城市位于兩片海洋與兩塊大陸的交匯點,這只戒指上的寶石,象征著統治整個世界的至高無上的權力”“奧斯曼之夢”,約1280年  這是一座充滿帝國遺跡的城市,它見證了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崛起與隕落。奧爾罕·帕慕克曾以深情的筆觸書寫這里——他的故鄉。“假使這座城市訴說的是失敗,毀滅,傷感和貧窮,博斯普魯斯則是歌詠生命,歡樂和幸福。伊斯坦布爾的力量來自博斯普魯斯,生活也沒什么大不了的,無論發生什么事,我隨時都能漫步在博斯普魯斯沿岸。”就像我們曾經稱呼北京為燕京、北平,稱呼南京為建康、金陵……這同樣是一座擁有三個名字的城市,千年以來,人們曾經如此稱呼它:拜占庭(Byzantion),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伊斯坦布爾(Istanbul)。公元前6到7世紀,拜占斯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建立希臘殖民地,也就是拜占庭。也有傳說表示這是遵照阿波羅的命令建立的  拜占庭人用秘密武器希臘火(又稱海火、黏火和羅馬火)摧毀阿拉伯艦隊。希臘火最早的使用記錄是在515年公元300多年,君士坦丁重建拜占庭作為羅馬帝國首都,并且稱其為“新羅馬”。330年這座城市被命名為“君士坦丁堡”
1453年發源于中亞的奧斯曼突厥人攻陷君士坦丁堡,結束了羅馬人的統治。這期間“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爾”兩個名字并用。
 1895年奧斯曼帝國地圖,桔色部分為奧斯曼帝國亞洲部分
1816年君士坦丁堡地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淪為任人宰割的戰敗國。亂世出英雄,“國父”凱末爾領導民族獨立戰爭,于1923年創立了今天的土耳其共和國。

參加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的土耳其第五軍  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遷都安卡拉,但伊斯坦布爾仍然是土耳其經濟、文化的重心所在。1930 年3月28日,《土耳其郵務法》規定郵件地址不許使用“君士坦丁堡”。此后,伊斯坦布爾成為了這座城市唯一的名字,沿用至今。歡迎來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拿破侖心目中的“世界之都”,帕慕克口中“兩個世界的邊界”。西方人覺得它更像東方,東方人覺得它更像西方。它曖昧而矛盾,有著無以言說的獨特魅力。 安東尼·伊格納斯·梅林的《君士坦丁堡與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風景之旅》呈現的君士坦丁堡景色,1819 年。近六十年來,土耳其一直被歐盟拒之門外。它雖橫跨歐亞,其領土的絕大部分卻在亞洲,在政治和經濟上都被排斥在歐洲大陸的邊緣。 衛星拍攝的伊斯坦布爾夜景,燈火勾勒出亞洲區和歐洲區的形狀,可以清楚看到橫跨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大橋和兩個繁忙的國際機場 攝于2012年 NASA但作為一塊文化上的飛地,土耳其又承載著奧斯曼帝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歷史遺產。戰火將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宗教與世俗化熔為一體。 圣維塔大教堂(Basilica of San Vitale)里皇帝查士丁尼的肖像畫。這座教堂位于拉韋納。教堂興建時,拉韋納仍在哥特人的統治下。這幅鑲嵌肖像則完成于548年;彼時,查士丁尼已收復了不少羅馬失土。走在在伊斯坦布爾的大街, 你可以聽見土耳其語、亞美尼亞語、意大利語、法語和英語,還有拉地諾語。而腓尼基人、希臘人、羅馬人、熱那亞人、威尼斯人、猶太人、阿拉伯人、阿塞拜疆人、亞美尼亞人都把這里稱作自己的家。 奧爾塔科伊清真寺和努斯瑞蒂耶清真寺 由亞美尼亞巴揚家族設計建造,巴揚家族連續五代侍奉蘇丹。為紀念希臘與波斯之戰而豎立的蛇柱,囚禁著美杜莎的地下水宮,君士坦丁堡競技場遺跡,展示著這座城市在希臘羅馬時期的獨特光輝
 希臘盟邦為了紀念擊敗波斯而在德爾斐建立的蛇柱,后來被遷移到拜占庭競技場。蛇柱依然相當不起眼地矗立在伊斯坦布爾的古競技場中,許多造訪伊斯坦布爾的游客都會來此憑吊。精致的土耳其的細密畫,傳出悠揚唱經聲的清真寺,神秘的阿拉伯式花紋,則彰顯著奧斯曼的帝國風采。
 圣索菲亞大教堂外觀 COPYRIGHT ?THE WILDLIFE DIARIES 2018這座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墻上與穹頂殘存的鑲嵌畫刻畫了圣母馬利亞、耶穌、圣人、帝王及皇后。 但它在奧斯曼時期又被改造成了清真寺,建筑四周豎起了四座宣禮塔,巨大的圓框雕飾用阿拉伯文書寫著四大哈里發的名字。 1910年左右的大教堂
1880年左右的大教堂
1923年的圣索菲亞大教堂 1935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將圣索菲亞大教堂變為博物館。 圣索菲亞大教堂圓框雕飾及內景 COPYRIGHT ?THE WILDLIFE DIARIES 2018這正是貝塔妮《伊斯坦布爾三城記》所講述的故事,她從地理、歷史、文化三個維度,闡述了這座拿破侖眼中的“世界之都”。貝塔尼十八歲時第一次來到伊斯坦布爾,之后為這座城市所傾倒。《伊斯坦布爾三城記》是她花費十年時間,實地走訪寫成的。“咖啡店老板(向我)講述兩百五十年前艾哈邁德三世的郁金香慶典,好像自己親眼所見一般——烏龜背上綁著夜燈,任由它們在花園緩慢爬行充當照明物。”(第六十六章 郁金香與紡織品) 糕點糖果同業公會的游行,擺出了一整座用糖果制成的花園。這場遍行伊斯坦布爾大街小巷的活動,是1720年艾哈邁德三世諸子行割禮慶祝活動的一環。書里描述的人物,既有帝王將相,也有平民百姓。從平民到皇帝的查士丁尼大帝,由妓女扶搖而上成為皇后的狄奧多拉,競技場的狂熱群眾,奴隸市場被販賣的白奴,參加一戰的英法士兵……這本書的一大優勢,在于休斯關注到了這個城市所有居民的生活,而不僅僅著眼于權貴階層。她向讀者介紹帝王和蘇丹,也介紹奴隸和難民。————《華盛頓獨立書評》 克里米亞戰爭后,位于加拉達塔頂端信號站的皇家海軍水兵。從公元前六千年史前人類的第一個腳印開始,到風云變幻的二十世紀。貝塔妮將八千年的歷史融會貫通,打破時空界限、回到歷史現場。這是一部充滿愛意的城市傳記,描述了一座永不停滯、永不沉睡的城市。貝塔妮·休斯書寫了一本重要的書,為這座光輝之城的過往賦予了生命。里面充滿了迷人的小插曲,行文活潑生動,章節簡短而充滿趣味。對于那些對這座城市已經有所了解的人來說,這本書會為他們帶來很多樂趣,而對于那些一無所知的人來說,則更為迷人——《衛報》你會發現,這座有著三個名字城市的故事,就是這個世界的故事。權力的游戲。 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的政治風云變幻。探索這座“世界之都”如何能在長達近千年的歷史光陰中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
 神與神的相遇。 東正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交匯與紛爭,了解伊斯坦布爾如何在多元信仰的影響下,形成自己獨具一格的特質。從根源上理解當今世界的信仰沖突。 兵家必爭之地。 厘清土耳其與世界各國的歷史淵源,細數留名千古的戰爭,理解土耳其為何被稱作“歐洲的新火藥桶”。 勒班陀戰役,以西班牙帝國、威尼斯共和國為主力的神圣同盟艦隊與奧斯曼帝國海軍展開的海戰(1571年)

 人類建筑博物館。拜占庭的圓形競技場,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亞大教堂,伊斯坦布爾的藍色清真寺……了解一座建筑,就了解了背后的權力更迭和歷史歲月 藍色清真寺 Abdullah brothers/Abdullah frères (1895年以前 攝)
 一幅描繪君士坦丁堡競技場與基督教紀念碑的版畫(1600年左右 繪) 女性群像。 我們不能將這里假想成女性主義的樂園,但是我們無法忽視女性散發出來的光輝。從向自己求愛的男性直接丟生理期布墊(是的,她這樣做了)的拜占庭數學家、天文學家與哲學家希帕提婭,到頒布“幼女誘奸禁令”拜占庭皇后狄奧多拉……在這里,女性從未隱形。 狄奧多拉皇后(中間)僅存的肖像出現在拉韋納圣維塔教堂的鑲嵌畫中,大約完成于548 年 此后,丈夫必須兩次取得妻子的同意才能借貸。家人必須將丈夫的遺產返還寡婦。犯下強奸罪的男性更容易被起訴,量刑也更加嚴厲。禁止以食物與衣物引誘10 歲以下的女孩進行性交易。(二十八章 黃金時代)
希帕提婭 一個名叫辛奈西斯的學生愛上了希帕提婭并向她求婚, 但希帕提婭卻把生理期用的布墊丟到他身上,聲明他們最好還是專注于心靈而非肉體。(第二十一章 天國之戰與人間之戰:加薩與亞歷山大) 你可能知道著名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但是否知道阿加莎是在伊斯坦布爾寫出的這本小說,而伊斯坦布爾正是東方快車終點站?(它的東方終點站原本想設在麥加)君士坦丁堡和我們的距離也并不遙遠,你是否知道唐朝時人們將伊斯坦布爾稱作“拂菻”,四世紀到六世紀的時候還生產過拜占庭錢幣的仿制品? (關于文化交流,我們還有一件驚人的證據,就是位于西安碑林博物館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詳見第三十六章 蠶的旅程)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用3D打印的方式,證明了達·芬奇五百年前的一張橋梁設計手稿是可行的,但你知不知道達·芬奇創作這份手稿正是為了競標伊斯坦布爾的金角灣大橋?(然后競標失敗了) 列奧納多·達·芬奇:“我,您的仆人,聽聞您想建造一座連通伊斯坦布爾與加拉達的橋梁,然而因為找不到專家,這個計劃未能實現。我,您的仆人,知道(如何造這座橋)。我可以建造一座高聳的拱橋,高到沒有人想要從上頭越過去……我能以這種方式建造拱橋,即使是帆船也能從橋下穿過。”——第五十五章 文藝復興之城香艷神秘性感……人們對于土耳其后宮及浴場的幻想千百年來從未終止,人們認為伊斯坦布爾街頭滿是暗送秋波的美人和善于調情的男子。但是當真如此么?還是說——而事實上,伊斯坦布爾的土耳其浴場與女眷區能讓人感到興奮的,頂多是一碗肥皂或針線和一屜藥草。(第六十五章 肥皂與天花) 安格爾的《土耳其浴女》繪制于1862年。(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隱蔽式照相機如今隨處可見,但你是否知道伊斯坦布爾在一戰時被稱作“間諜之都”?而第一張隱蔽式照相機照片正是在這里拍攝的?(當時人們還沒有想過這個東西會在快捷酒店里發揚光大。) 伊斯坦布爾被稱為世界的間諜之都。這張是最早的由隱蔽式相機拍出來的照片,相機被制成紐扣的樣子縫在大衣上。照片的內容是價格不菲的新型潛艦。攝于1887年。你或許用過手機的全景拍照功能,但是你是否知道“全景畫”這個概念就誕生在君士坦丁堡?(發明者因此致富)這幅全景畫由亨利·阿斯頓·巴爾克于1799年在加拉達的某個制高點繪制而成,并于1802年在倫敦展示,門票要價三先令。 除了波瀾壯闊、趣味橫生的歷史,這本書也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思考當今的土耳其共和國。 伊斯坦布爾不是一座單純的旅游城市,它所承載的歷史和觀念仍然切實影響著我們當今的世界。正如亨廷頓所言,土耳其至今仍然是“無所適從”的,而這本書或許能引導你對以下問題做出思考——“土耳其似乎仍將是一個無所適從的國家”——薩繆爾·亨廷頓千年來的帝國遺產如何影響現代化轉型?——歐洲or亞洲?西化or伊斯蘭化?宗教or 世俗?這里不是東方與西方相遇之處,而是東方與西方渴望而熱切地對視彼此的地方。雖然有時它們會被自己看見的東西惹惱,但它們仍樂意了解雙方共同享有的愿望、故事和血統。
 對眾多宗教的信徒和東西兩個世界而言,伊斯坦布爾不僅是一座城市,它還是一種隱喻和觀念、一種可能性。它描述了在想象中我們希望前往和安頓靈魂之處的模樣。它是一座鼓勵觀念與軍隊、神祇與商品、內心與身體、心智與精神自由徜徉的城市。這是一座城的前世今生,是一個逝去的 “昨日世界”。經由這一本書,我們將重新理解,什么是“世界性”,以及,作為世界公民的我們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