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石郵地方節慶時鼓手用一面牛皮鼓作為跳儺的面具 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教美女練啞鈴操,鼓樂伴奏 2018年即將過去,又將迎來2019年,當此辭舊迎新之際,回想這不平常的一年,發生了那么多事情,展現出激動人心的情景。 中國民俗里有“打新年鼓”的民俗,說的是浙江溫州一帶,元旦期間,民間打新鼓和吹打樂。新春天亮,小兒結隊成群,攜有鑼鼓,沿街敲打,此往彼來,絡繹不絕,叫“新年鼓”。有些人家則集合鄰友,演奏各種樂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歡樂而熱鬧。我覺得這個習俗很有意思,生活里還有一句話叫氣可鼓而不可泄,新的一年是一個新的開端,因此必須“鼓”舞人心。 前些時日,我為中國節日撰稿,偶爾翻書看到中國鼓的歷史,很是感動。鼓之在中國,不僅是各類雅俗樂種必須使用的擊樂器,具有極高的藝術功能;而且還是軍事、政法、禮樂、風俗、宗教,乃至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種響器,具有很重要的實用功能。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的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形成了獨具風采的藝術特點和傳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中國古代,“鼓”是臘祭前驅儺與臘日慶祝中的特殊法器。巫之神事必以鼓——分散居住于南方各省區的瑤族,均同視盤瓠為“祖神”,每逢盤王母誕辰(舊歷十月十六日),各地瑤民必舉族聚會,歇跳長鼓舞,以祭祖神,名曰“跳盤王”。各地瑤胞鼓舞祭祀方式各有特點。粵北排瑤使長鼓舞隊擊跳于廟前,名曰“告祖公”。后再由長鼓舞隊隨祖公偶像巡游拜祭。 1919年的杭州的鼓店。西德尼·甘博攝 1919年,杭州,現場表演做鼓。西德尼·甘博攝 “鼓”,在狩獵征戰活動中,鼓都被廣泛地應用。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古文獻所謂“鼓琴瑟”,就是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為引導。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在古代,鼓不僅用于祭祀、樂舞,它還用于打擊敵人、驅除猛獸,并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周禮·春官》:“國祭蠟,則吹豳頌,擊土鼓,以息老物。”時值冬末,陰氣已成暮氣,暮氣不除,有害人生,因此以震天的臘鼓,感動天地,鼓舞人心。在東北的夫余,以臘月祭天,“大會連日,飲食歌舞,名曰‘迎鼓’。”(《后漢書》卷八五)臘節因鼓樂的突出,徑名為“迎鼓”。三韓同樣重視臘日,據謝承《后漢書·東夷列傳》記載,“三韓俗以臘日,家家祭祀,俗云:臘鼓鳴,春草生。”可見鼓在臘日逐除中除舊迎新的威力。 在中國古代,鼓最初用于軍隊,敲鑼打鼓是沖鋒的信號。后來,鼓開始被用于民間表演作為一種控制節奏的擊打樂器。漸漸地,鼓成為一種伴樂器和有獨立的歌唱和舞蹈的形式。其中在中國傳統的民間鼓舞蹈,彩色鼓和腰鼓舞蹈是兩個最有代表性的類型。 1917年重慶少年敲鼓。西德尼·甘博攝 1930年代北京前門鼓店的實物幌子。海達·莫里循攝 1940年代山西的威風鑼鼓 我忽然想起了50年前我服兵役時的一位戰友臧以林先生,他的綽號就叫“鼓手”,以林兄退伍后一直業余時間一直喜歡敲鑼打鼓,退休后有了時間,還專門組織了一支上海鼓藝鑼鼓隊,是上海一支有著優良傳統、拼搏進取、開闊創新的鑼鼓組織。自成立以來,一直取得社會各界朋友的支持與厚愛。為民俗節慶活動發揮著很大作用,為上海乃至各地的節慶活動演出,深受好評。他的鑼鼓隊我沒有詳細了解,只知道在鼓樂培訓、舞龍舞獅、墨舞、夜光龍獅、花車巡游、開業慶典、舞臺搭建、燈光舞美、婚慶禮儀等一條龍商務服務中一直發揮著作用,老臧本人也用鑼鼓為這個五光十色的時代,發著他的光和熱。我很羨慕他的這套鼓藝,這當然是另外的話題了。 快到2019年元旦了,愿昂揚、激越的鼓聲使我們更加豪情滿懷地步入新的一年。貼幾張與鼓有關的老照片,向各位請教。 1952年,蘭州太平鼓。茹遂初攝 1980年代湖南湘西第四代鼓王 我在2016年西安都城隍廟鼓樂 樂器所見到的鼓 各地鑼鼓隊正在成為振興傳統文化的特色文化產業 2018年12月26日于滬上五角場凝風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