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的歷史是從技術的角度看歷史,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這是黃仁宇自己在其《中國大歷史》中對“大歷史”的最充分解釋。 1982年5月,中華書局出版黃仁宇先生首部中文歷史作品《萬歷十五年》,帶給人們非常全新震撼的閱讀感受,同時提供了思考社會文化與解讀歷史的全新維度。 黃仁宇 三十年里這本書風行,成為了眾多作家、學者、企業家和高校師生的案頭必備書,屢獲佳評:《新周刊》《書城》“改革開放20年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20本書”、《中國圖書商報》“改革開放3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第九屆深圳讀書月“30年30本書”、2009年搜狐‘讀本好書”經典好書獎.......。 自《萬歷十五年》之后,黃仁宇先生的系列作品陸續在中國大陸出版,“黃仁宇旋風”成為中文讀者的閱讀盛宴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2006年到2007年1月,中華書局重新校訂《萬歷十五年》,增補目關文字,分別推出《萬歷十五年》增訂紀念本和增訂本,受到讀者一泛歡迎,短短數年印行近30萬冊,見證了黃仁宇作品經得起了時間的考驗,也讓他的“大歷史”成為一個時代創新的風向標。黃仁宇的所有作品,也因此風靡全球,一時之間洛陽紙貴。 黃仁宇著作 那么黃仁宇如何走向“大歷史”創作的呢? 中國的歷史、現在與未來,一直是黃仁宇先生念茲在茲的關注生題。他說:“我之所以成為歷史學家,是因為自己顛沛流離,一切源于中國的動蕩不安”,“我開始接觸(歷史學)這一行業和技藝,是因為動蕩不安的為生活造成心靈苦惱。為了尋求問題的解答,我才發現世上所有的事件全都賢廟相連”。又說:“我的主要任務在于以一已之力密切觀察,西方如何和東方交會,東方如何和西方融合,直到兩者融而為一個完整的世界史?!秉S仁宇先生早年經歷動蕩,從軍抗日,中年負發美園,其間數十年遍游世界各地,考察先進國家進入現代化之程序。 他的作品為什么被稱為“中國大歷史”。 按照黃仁宇的解釋就是“中國過去一百五十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成為一個現代國家,影響到十億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許我們用尋常尺度衡量”。 黃仁宇的歷史觀 按照黃仁宇的想法就是,中國歷史和社會龐雜浩繁,單從一個角度或者一個點上研究,完全不夠,必須用一種更為磅礴的歷史視角去研究,因此大歷史就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 甚至可以說,黃仁宇的獨特經歷,造就了他的作品意外走紅。然而,事實并沒有這么簡單。普通讀者可能只知道黃仁宇的盛名和他的大歷史著作的暢銷,卻不知他在學術界受到過的排斥。有人對他的寫作方式完全不認同。黃仁宇在文字表達上的強烈個性和不拘格, 他的混合散文、小說和論文風格的敘述方式, 讓他的作品在普通讀者讀來味道濃烈,軟硬適度。然而,他也因此備受學術界中那些特別看重學術規范的人的批評。他的文筆在他們看來是“粗野”的,欠缺精準。他的表達方式在他們看來過于注重感覺而非理性?!皩v史的體認往往先人為主,其史學實有嚴重欠缺。” 黃仁宇的成名作 盡管幾度飽受爭議,但是黃仁宇很為自己的大歷史觀自豪,他說:“大歷史的概念是無意間得之,是生活經驗的一部分?!?他的注重“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的大歷史觀,迎合了那些想迅速了解中國歷史全貌的讀者的閱讀心理。 但是在學術界看來,他的大歷史觀“粗糙、粗略、粗淺、粗鄙”,“嚴重不成熟”。正如耿立群在《黃仁宇研究資料目錄》一文指出的:“歷史學者或漢學家常質疑其半路出家,學術著作不夠嚴謹;驟然處理數百年、上千年的大歷史架構,總讓歷史學者覺得過于冒險,將歷史解釋簡單化?!?/p> 盡管遭遇國內許多“大家”對黃仁宇的批評,并且更多一致地針對他的“半路出家”,其實是源自于對黃仁宇的某種偏見。他的學術身份并非沒有,而是相當的具有學術分量,他的多篇論文受到了費正清和李約瑟的欣賞,邀請他參與《劍橋中國史》、《中國科學技術史》、《明代名人傳》等重要學術撰寫。 歷史畫面 更多時候,黃仁宇對寫作是嚴肅和認真的。甚至他敢于與西方學術權威李約瑟進行針鋒相對的辯論。對此他回憶說:“我和他討論辯論多次之后,發覺他治學的方法,也以綜合為主,尤以他和我說及:“在我看來,歐洲的宗教改革,文藝復興,成立民族國家,進行資本主義是一成套的行動,一有都有?!蹦敲淳陀幸环N歸納重于分析的趨向了。他又和我說起:“即算陰陽五行,大家都認為是假科學。我們不要不加審問,劈頭就說它錯了。我們先要檢閱此中邏輯,如果是錯,我們也要追究錯在什么地方?!?/p> 相關著作 此外,黃仁宇又補充說:“我和李公相處一年,以后又在1974、1975 和1978 年重去劍橋。我受他啟發的力量非一言可盡,事后想來,我寫《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采用一種綜合的幅面,不隨著別人去走牛角尖,其設計已肇始于1970年代與李博士在劍河河畔閑步縱論古今時?!闭驗橛兄@樣的學術自信與超然,最終讓黃仁宇的作品經歷了時代的考驗,一直到現在黃仁宇的作品仍然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