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43萬余件,其中瓷器近半,明洪武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便是其中難得的精品。 明洪武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 南京博物院藏 元代釉里紅瓷器的出現和發展與釉下青花瓷的發展相輔相成,青花瓷在元、明、清三代的燒造從不曾中斷,而釉里紅卻因為燒造難度高,燒成的幾率非常低,而一度在陶瓷史上“消失”。洪武時期的釉里紅瓷器,窯爐內溫度低會使其變得灰黑,溫度高了顏色就揮發。正是因為釉里紅瓷器的稀缺性,成就了它在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洪武時期的釉里紅瓷器更是有著特殊的意義,據統計洪武時期的釉里紅瓷器數量竟超過了釉下青花的數量。此件南京出土的明洪武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 梅瓶 另一面 釉里紅是以氧化銅(CuO)為著色劑的彩料或釉料加以裝飾,經高溫還原氣氛燒成的釉下彩瓷器。氧化銅對燒成時窯內溫度和氣氛的要求極為嚴格,致使釉里紅瓷器的燒成難度非常大,稍有不慎,銅紅釉就會發黑,廢品率特別高,燒造一件成功的作品實屬不易。此件梅瓶為明代洪武制瓷之罕見成功典范。洪武釉里紅的呈色普遍發黑,有專家認為這是當時洪武官窯有意控溫的結果。明代釉里紅瓷器以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產量最大,質量最好。宣德以后因燒成難度大、技術逐漸失傳,釉里紅瓷器遂鮮有燒造,至明中后期礬紅釉(彩)逐漸發展,徹底取代釉里紅瓷器。 梅瓶出土地點 1957年3月,考古人員在江蘇省江寧縣,現在的南京市江寧區境內東善橋響龍山附近,被當地人認為是娘娘墳的地方發現了一座明代墓葬。出土墓志表明,該墓是明初駙馬都尉宋琥和永樂皇帝之女安成公主的合葬墓。此件梅瓶器形完整無缺,最寶貴之處在于保留了梅瓶的器蓋。梅瓶胎質堅硬,釉白中泛青,釉質瑩潤。由于明初洪武官窯對質量的高要求,胎體瓷化程度較高,堅質細白,逐漸擺脫元代“至正型”瓷器的厚重粗笨的風格,展現了明瓷的新風貌。 松竹梅細節圖 梅瓶高41厘米,小口,頸短肩寬,瓶身漸收,瓶子底部微微外撇,制作規整,線條流暢,較永樂梅瓶更秀麗。雖然釉里紅發色欠佳,器身有多處縮釉點,但腹部的歲寒三友紋展現出畫工下筆的精煉流暢,瑕不掩瑜,整體上更顯得雍容大氣。洪武瓷器在中國陶瓷史上處于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件梅瓶的紋飾布局還有元代遺風,但空間布局相對舒朗,主體紋飾與輔助紋飾和諧得體。 梅瓶瓶蓋 此件梅瓶的蓋亦十分特殊,瓶蓋腹部以釉里紅為底,以白色部分顯示為紋飾,燒成后圖案花紋即在周圍紅色之中以胎釉本色顯現出來。這樣的裝飾方法在早期青花瓷器中非常常見——用專用的筆勾勒出紋飾的輪廓,再用青花色料涂滿輪廓以外的地子,上透明釉燒成。這一裝飾方法在釉里紅瓷器上的使用最早見于元代,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元釉里紅地白花暗刻云龍紋四系扁壺」,明初洪武可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洪武釉里紅拔白纏枝花卉紋碗」。這件明洪武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同時運用釉里紅拔白裝飾技法與白釉為地的釉里紅繪紋飾,極為少見。 明初洪武釉里歲寒三友紋梅瓶 南京市博物館藏 宋鉉夫婦合葬墓出土 明代功臣墓出土梅瓶的現象十分常見,為明早期瓷器斷代提供了許多新的線索。無獨有偶,南京市博物館亦藏有一件明初洪武釉里歲寒三友紋梅瓶,形制和風格都與宋琥墓出土的梅瓶神似,小口,口微侈,束頸,豐肩,深腹,脛部收斂,近底部稍外撇,造型修長而秀麗。這件釉里紅歲寒三友圖梅瓶于1991年2月在南京江寧東善橋鄉前盛村明正統十三年(1448)宋鉉夫婦合葬墓中出土。 歲寒三友常指松、竹、梅這三種在冬天依然具有強勁的生命力的植物,堅毅不撥的青松,挺撥多姿的翠竹,傲雪報春的冬梅,都有不畏嚴霜的高潔風格。它們在歲寒中同生,被人們稱譽,以此比喻忠貞的友誼。歲寒三友題材源于中國文人畫。蘇東坡有詩曰:“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又如文同畫梅、竹、石題:“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丑而文,是三益友。”松樹早在唐代吳道子時就常被畫在壁障上,后世多在山水畫中運用,也有單獨畫松成幅的。竹是文同筆下的“常客”。梅的畫法在楊無咎時創出后,后世畫梅能手也層出不窮。到趙孟堅時才把松、竹、梅放在一起,創“歲寒三友”之格。 《歲寒三友圖》 宋代,趙孟堅, 紈扇扇面,絹本墨筆,縱24.3厘米,橫23.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受其風氣影響,自以后常作為瓷器的裝飾題材。歲寒三友題材的應用于瓷器始于元代,且在洪武時期十分常見,在存世不多的洪武釉里紅瓷器中,可見日本出光美術館藏「釉里紅竹石芭蕉紋執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釉里紅松竹梅玉壺春瓶」、天津博物館收藏「洪武釉里紅歲寒三友大尊」和廣州市博物館藏「釉里紅松竹梅紋瓶」。此類題材在隨后歷朝歷代均被廣泛采用,多在盤、碗等圓器上,而琢器較為少見。 明洪武 釉里紅歲寒三友大尊 天津博物館藏 明代瓷繪上松竹梅常與洞石欄桿構成庭園景致,如宣德青花松竹梅紋盤、青花松竹梅紋帶蓋梅瓶、成化青花松竹梅紋盤等。永宣時期,紋飾雖然出現不少其它創新,但“歲寒三友”并沒有被冷落,盤、碗、高足杯等器物都很常見。特別是宣德朝,御廠經常在盤心繪畫松竹梅,外壁裝飾各類人物。尤以仕女為主,包括秉燭夜游、蕉葉題詩、焚香拜月、仙女乘鶴等,還有不少其他人物典故。這種搭配方式使當時的紋飾種類多樣,并進一步推動了“歲寒三友”在明代御廠中的大量應用。 明宣德 青花松竹梅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