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德,其實不能離開道。因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本,是宇宙萬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而德,是道的體現。也就是說,道是德的本性。 每個人對道與德的理解都不同。在老子眼里,道與德,越高越簡單,越低越龐雜,因而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頗有點象金字塔,從上至下鋪下來,越往下越復雜,到人這一層面,道與德已具萬物之象。 而中國的文化就來源于對這種“象”的認知和領悟。“象”包括天象、地象、人象。天、地、人,古人謂之“三才”,因而也可統稱為三才之象。相對應的,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其顯象,就是德。據《易傳·系辭下》記載:“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而“三才之道”的顯象,就是其“德”性,《易·說卦》這樣描述:“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即是說,天德是“陰與陽”,地德是“柔與剛”,人德是“仁與義”。對天而言,天無德,會陰陽失調,天道崩壞,蒼穹盡空;對地而言,地無德,會剛柔不濟,萬物凋敝;對人而言,人無德,就會仁義喪盡,天災人禍降罰之。 蒼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是因文字有“載道”之能,即“文以載道”,將使“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中國的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因這種文化是由天、地、人之象演化而來,其內涵是“天人合一”。據《周易》記載:“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因而,古之圣人將天文、人文演而化之,就形成了人的文化。據《周易》記述:“天生神物,圣人執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zé,雜亂紛繁),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圣人對“象”的演化最終形成各種典禮制度,使“德”在人中不再抽象,而是具有了具體的行為標準。道家是“真”,佛家是“善”,儒家是“仁義禮智信”。這些“德”的標準,已經成為一種普世價值。荀子在《勸學》篇云:“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其實,中國數千年各朝代的歷史,都在演繹著什么是“德”以及“德”的重要性。譬如夏商周的興亡。大禹因治水之大功德而建立了巍巍大夏,卻因夏桀的殘暴無德而覆沒;連對鳥都“網開一面”的成湯,因仁德齊天,創立了商朝,后因商紂的亂德暴虐而滅亡;文王、武王因重仁德,諸侯依附,萬民歸順,僅以數千兵馬即滅了強大的商朝,并建立了著名的“周禮”,影響至今。 一個個朝代興衰的歷史,無不在詮釋著什么是“德”?為什么只有“有德者居之”?為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朝代的更替如此,人的權位富貴亦如是,皆是隨德而來,無德而不得,失德而散盡。這就是“德”。德對任何生命都至關重要。 |
|